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2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273篇
航空   1213篇
航天技术   441篇
综合类   293篇
航天   54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袁俊 《飞机设计》2005,(2):77-80
阐述了型号质量师系统参与型号研制方案论证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型号质量师参与型号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和保障性(RMSS)方案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做好方案论证工作,对建立型号研制RMSS监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2.
采用流固耦合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NACA 0 0 15翼型在大迎角 ( 15°~ 6 0°)范围的颤振 ,以及在翼型背部部分引入射流的减振技术。在流体区域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算法求解Farve平均的Navier Stokes方程 ,在固体区域用四阶Runge Kutta法求解振动方程 ,并且每一个时间步后都在两个区域之间传递边界条件。计算结果表明在翼型背部引入适当射流会降低翼型的振动 ,并提高升力。但如果引入射流的速度过高 ,会在叶背处形成新的分离流 ,升力反而会下降  相似文献   
53.
离心叶轮出口与无叶扩压器内部流动特性的DPIV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叶轮转速n=1500rpm对应的设计工况下,利用两维数字式粒子图像速度场仪(DPIV)对风机模型从叶轮出口至无叶扩压器区域内部流动状态进行整场测量,在"锁相"状态下获得沿扩压器宽度方向上三个径向面的瞬态速度场、涡量场的分布,并进一步对时均流场的流动特性进行全面讨论.测量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叶轮出口流动呈现典型的"射流-尾迹"流动结构,其对无叶扩压器内部流动状态具有深刻的影响.旋涡由叶轮叶片表面边界层的粘性切应力产生,并随流动被输运至下游无叶扩压器,然后随着流动的均匀化而逐渐消失.涡量的分布及变化反映了无叶扩压器内部流体相互掺混和能量传递、重新分布从而达到均匀化的过程.随着半径的增加,尽管无叶扩压器内流动在圆周方向亦逐渐趋于均匀化,但沿宽度方向的差距未得到改善,这将导致沿轴向α不变原则设计的叶片扩压器的二元叶片无法避免冲击损失.  相似文献   
54.
多径衰落条件下两种常规测向方法的误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莱斯多径衰落信道模型在两类常规测向技术中的应用。利用常规测向技术对信噪比的特定要求,分析了具有莱斯分布特性衰落信道对比相、比幅测向误差抖动的影响,给出了其分布函数,并通过仿真指出其应用限制。最后就工程应用中所关心的模型参数获取和采样点数确定等问题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55.
讨论了5405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在室温下,贮存时间对粘度以及对固化过程中加压点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6.
基于ANFIS的蒸汽发生器水位实时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蒸汽发生器的水位特性出发,对其水位高度控制原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鉴于控制对象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采用自适应神经元模糊推理(Adaptive neuron fuzzy inference system,ANFIS)技术,建立了模糊控制规则库,实现了对蒸汽发生器水位的智能控制。本文详细阐述了ANFIS技术的结构、控制方式和系统的主要功能,完成了软、硬件的综合设计,并进行了仿真研究。控制系统的硬件采用了DSP芯片,以保证系统的实时性;软件采用了模糊一神经网络算法,以克服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和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57.
穿透式冷板的传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航空电子设备上采用的空心冷板冷却系统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求解,得到了空心冷板稳态温度分布表达工和功率-温度-流量关系式,可作为空心冷板系统的设计依据,建立了空心冷板失效的动态温度模型,得到的温度-时间响应特性可用于评估冷板系统耐热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58.
同无黑子耀斑相协的微波爆发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4年期间,我们在云南天文台9375MHz,3653MHz和2902 HHz三个波段的射电观测资料中,查到11组微波爆发与无黑子耀斑相伴随。本文研究了这些爆发与耀斑的大气层高度,射电爆发类型以及通过落进峰值流量-时间图的位置,确认出爆发机制是活动区中作麦克斯韦分布电子的热轫致辐射。  相似文献   
59.
杨岩  田原  丁兆波  杨进慧 《宇航学报》2021,42(11):1446-1452
For the problem that the plume flow field structure of a multi engine parallel rocket is complicated and the bottom thermal environment is extremely harsh, which may cause the failure of the engine structural components, the plume flow field and thermal environment at different altitudes are studi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 is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results in flight which shows that when the rocket is flying at a low altitude, the plume of the engines do not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As the flight altitude increases, the plumes gradually expand and begin to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and finally there is an obvious backflow at the bottom of the rocket. The maximum heat flux at the moment of take off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e measured value in flight. Before the backflow occurs, the heat flux mainly consists of radiant heat, the convective heat flow increases as the flight altitude grows, but it is also much smaller than the peak heat flow at takeoff. The result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optimal design of engine structure therm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60.
For 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of 3-D complex electrically large conducting targets,a new hybrid algorithm,Mo M-PO/SBR algorithm,is presented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of information between method of moment(Mo M)and physical optics(PO)/shooting and bouncing ray(SBR). In the algorithm,the COC file that based on the Huygens equivalent principle is introduced,and the conversion interface between the equivalent surface and the target is established. And then,the multi-task flow model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adopted to conduct C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tests of the algorithm under three modes,i.e.,MPI/Open MP,MPI/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UDA) and multi-task programming model(MTPM). Numeric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and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solutions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accuracy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