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18篇 |
免费 | 1446篇 |
国内免费 | 79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680篇 |
航天技术 | 1121篇 |
综合类 | 619篇 |
航天 | 16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8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262篇 |
2021年 | 270篇 |
2020年 | 263篇 |
2019年 | 238篇 |
2018年 | 249篇 |
2017年 | 276篇 |
2016年 | 229篇 |
2015年 | 255篇 |
2014年 | 303篇 |
2013年 | 304篇 |
2012年 | 324篇 |
2011年 | 351篇 |
2010年 | 374篇 |
2009年 | 399篇 |
2008年 | 325篇 |
2007年 | 301篇 |
2006年 | 292篇 |
2005年 | 242篇 |
2004年 | 196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207篇 |
2001年 | 163篇 |
2000年 | 138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在航空发动机机匣安装边装配过程中,不同位置螺栓之间会产生弹性交互作用,不同加载方案会使装配后的螺栓预紧力存在一定的分散度。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3层带止口机匣安装边3维接触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加载方案下螺栓预紧力的施加方法。基于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3层机匣安装边分别在顺序加载方案、交叉加载方案和正反顺序2轮加载方案下螺栓预紧力的分散度。搭建了相应的试验装置,分别对3种加载方案的预紧力分散度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正反顺序2轮加载后的螺栓预紧力分散度最小,在3层止口机匣安装边上采用正反顺序2轮加载方案后的螺栓预紧力分散度较小,在有限元仿真中螺栓预紧力分散度为2.43%,在试验中螺栓预紧力分散度为4.98%。采用此方案加载后,止口机匣安装边能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和较好的刚度对称性。 相似文献
42.
为进行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低压涡轮转子同心度的精确测量与控制,根据其多级耦合的结构特点和0.05 mm转子同心度的控制需求,开展了基于基准控制的低压涡轮转静子高精度装测一体化方法研究。通过基准调节方法实现测量基准与回转轴线重合,消除了定位误差;通过基准保持方法避免了装配操作对基准的影响,保证了测量基准姿态的一致性;结合质心对转子不平衡量的影响,搭建了专用测试系统,实现对低压涡轮转子同心度的装配结果管控。将该方法应用于发动机低压涡轮转静子装配,结果表明:实现了0.0125 mm转子跳动的精确测量,有效避免了低压涡轮转子初始不平衡量超差,减少了重复装分工作,提高了装配质量和效率,对多级部件同心度的高精度测量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电推进行星捕获由于推力小,行星捕获时间将显著增长,具有与化学推进行星捕获完全不同的特性,极大地增加了轨道优化的难度。本文围绕小推力行星捕获段控制问题,以火星探测捕获轨迹优化问题为例,基于双曲轨道参数开展不同性能指标下行星捕获开关机及控制策略研究,使用间接法求解能量最优平面轨迹优化问题得到最优控制策略,并与沿速度方向反向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实现了对小推力火星捕获的优化设计,捕获后轨道相较于目标轨道的误差较小,轨道安全性能够保证。 相似文献
44.
随着多电飞机的快速发展及成附件轻小化、高效能的迫切需求,有限转角力矩电机(Limited Angle Torque Motor,LATM)在飞机引气系统中的应用日益迫切。一方面,有限转角力矩电机可以显著简化高温引气控制阀结构、减小体积;另一方面,可以基于系统需求实现引气压力和温度按需调节,减少燃油代偿损失。针对高温有限转角力矩电机工作特性不易预测的难题,建立了其数学模型、仿真模型,并通过实物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为有限转角力矩电机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5.
面向未来低成本、高效益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趋势,早期经济性研究工作已无法适配当前技术经济一体化发展需求,重复使用技术的日趋成熟为其降本增效注入了全新动力,围绕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经济效益分析逐渐成为重要研究领域。基于成本估算关系 (Cost Estimation Relations, CER)方法与源变量分析理论,建立了运载火箭单箭成本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任务级重复使用火箭全生命周期工况并建立了面向任务场景的经济分析模型。结合仿真场景,对经济性关键变量影响的敏感性开展量化分析研究,为后续重复使用技术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6.
UT1-UTC(世界时-协调世界时)表征了地球自转规律,在空间自主导航、深空探测器定轨等空间探测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我国尚未建立较为稳定的UT1-UTC自主保障机制,在该系统规划建设和试验初期开展UT1-UTC监测仿真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本文利用VieSked++软件开展了UT1-UTC解算蒙特卡罗仿真分析,并利用实测数据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首先,对IVS(International VlBI Service,国际测地与天体测量VLBI服务组织)常规观测进行了仿真,并利用约100次IVS常规观测值进行了对比验证,表明实际解算精度约为1.4倍的可重复因子。其次,对中国深空网南北半球单基线分别进行了UT1-UTC加强观测仿真,分析表明深空网JM-KS(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基线、NM-AG(纳米比亚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基线的解算精度预期分别约为18 μs和22.4 μs。再次,利用中国深空网JM-KS基线UT1-UTC观测数据进行处理验证。最后,在统筹深空网测站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站、多基线UT1-UTC监测能力仿真。本文结果有效评估了基于中国深空网单基线开展UT1-UTC监测解算的能力,为后续系统建设、UT1-UTC解算能力评估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7.
起飞超轮速严重威胁飞行安全,为了有效评估运输飞机起飞时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的超轮速风险水平,提出一种基于云模型和贝叶斯网络的评估模型。选取抬轮速度、总重、低压转子转速、抬轮率、抬轮时机、升降舵控制量、风的分量、总温8个指标,建立超轮速风险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启发式高斯云变换算法和正向高斯云算法的云模型,实现超轮速风险等级软划分和指标离散化,并确定各指标的先验概率;构建超轮速风险的贝叶斯网络,基于所建网络和节点信息计算节点后验概率,通过网络反向诊断得到超轮速的主要诱因。结合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评估结果符合实际情况,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超轮速事件分析、民航运行安全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减小配平损失对于提高飞翼布局升阻比和提升飞行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离散伴随优化方法研究静稳定裕度对跨音速飞翼布局减阻优化的影响,分别开展10%,0%,-10% 三种静稳定性设计工况的优化研究。采用自由变形(FFD)方法对非结构表面网格进行参数化,以FFD 控制点为设计变量,通过求解流场和伴随方程得到灵敏度信息;采用序列二次规划SQP 算法获得控制点位移的梯度,然后经过多轮迭代得到优化构型。结果表明:在几何厚度和力矩配平的约束下,离散伴随优化方法可以显著提升飞翼布局的最大升阻比,三种工况下最大升阻比提高都在8% 以上;随着静稳定性裕度减小,定升力系数优化的巡航升阻比增量有所减小,当静稳定裕度为10% 时巡航升阻比提高了5.08%。 相似文献
49.
飞机在进行地面转弯过程中,机场道面不平、侧风等环境因素可能导致主起落架转向轮的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不符,引起前轮转角和两侧主轮转角关系不匹配,增大轮胎侧向力,主起落架受到的扭矩增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两侧主轮独立控制的飞机地面转弯控制策略和基于内侧主起落架转向轮为主导对象,外侧主起落架转向轮为从动对象的主从控制策略以及实时转弯角度控制算法。建立基于弹性轮胎的飞机地面转弯模型,计算飞机地面转弯时的主起落架总扭矩。通过MATLAB设置不同主轮转角偏差,对两侧主轮的独立控制策略和主从控制策略下的主起落架总扭矩进行对比,发现前者能更有效降低飞机主起落架扭矩,增加飞机地面转弯安全性以及减小起落架设计难度。 相似文献
50.
毫米波通信链路具有低延迟、高速率和高定向性的特点,能够实现高速率自组网通信和高精度节点定位。在通信定位一体化背景下,研究了毫米波自组网中的多用户资源分配问题。系统采用基于正交频分多址(OFDMA)的多用户通信定位一体化框架,推导了基于位置估计误差界(PEB)和方位估计误差界(OEB)的多用户定位性能准则和基于数据速率的通信准则,建立了时域和频域的资源分配优化问题模型,在保障链路通信速率的前提下,最优化用户的定位性能指标。为了求解上述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引入广义Benders分解算法,将优化问题分解为主问题和子问题进行迭代求解,得到有效的资源分配结果,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资源分配对定位与通信性能的影响以及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