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9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247篇
航空   985篇
航天技术   285篇
综合类   149篇
航天   5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7 毫秒
71.
Recently,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s) acting as relay platforms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due to the advantages of extending coverage and improving connectivity for long-range communications. Specifically, in the scenario where the access point (AP) is mobile, a UAV needs to find an efficient path to guarantee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relay link. Motivated by this fact, this paper proposes an optimal design for beamforming (BF) and UAV path planning. First of all, we study a dual-hop amplify-and-forward (AF) wireless relay network, in which a UAV is used as relay between a mobile AP and a fixed base station (BS). In the network, both of the AP and the BS are equipped with multiple antennas, whereas the UAV has a single antenna. Then, we obtain the output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of the dual-hop relay network. Based on the criterion of maximizing the output SNR, we develop an optimal design to obtain the solution of the optimal BF weight vector and the UAV heading angle. Next, we derive the closed-form outage probability (OP) expression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ual-hop relay network conveniently. Finally, computer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obtain nearly optimal flying path and OP performance, indic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increasing the antenna number at the BS or the maximal heading angl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sidered relay network.  相似文献   
72.
通过POSS 催化剂改性氰酸酯树脂,并采用热熔法排布制备了碳纤维/ 中温固化氰酸酯预浸料, 验证了改性氰酸酯的工艺性。同时考察了氰酸酯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 POSS 催化剂的加入, 降低了氰酸酯的固化温度,同时其使用温度、室温及-18℃的储存性能和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改性前相当。  相似文献   
73.
基于无人机与障碍物之间的几何关系,在极坐标系下建立了无人机与障碍物之间的运动学方程,通过引入基于角度线性化的比例导引律,使无人机能够顺利避开障碍物。引入的基于角度线性化的比例导引律是关于无人机相对速度航向角与避障点视线角的函数,由比例函数及偏差函数组成。为解决初始时刻相对速度航向角不满足引入导引律的问题,在调节函数中加入了指数项。通过稳定性证明,得到了满足要求的导引律参数取值范围。最后对设计的避障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4.
以甲烷(CH4)为碳源先驱体,以三维针刺碳纤维预制体为沉积基体,研究了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工艺过程中沉积时间、沉积压力以及预制体厚度对热解碳界面层沉积厚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在碳纤维表面制备合适厚度的热解碳界面层所需的CVD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针对现有反应腔体,5 mm厚碳纤维预制体试样,采用1 000℃的沉积温度,CH4流速500 ml/min,沉积时间10 h,沉积压力5 kPa,可在预制体内外碳纤维表面沉积得到厚度合适的热解碳界面层;当碳纤维预制体厚度增至10 mm,则沉积时间应延长至15 h,压力维持不变,可沉积得到合适厚度的界面层。  相似文献   
75.
为解决卫星协同设计过程中总体、结构信息同步滞后问题,基于Pro/E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总体与结构接口文件的自动解析;利用解析出来的接口数据,在模型上进行表阵列的自动创建,使总体设计模型的变更能够在结构设计模型中及时得到反映,从而实现“总体一结构”设计结果的快速同步。文章中开发的软件工具,在多颗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76.
哥本哈根位于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的厄勒海峡西岸,集聚着充满童话气质的古堡与皇宫、乡村与庄园。不论是沉淀了古老历史的还是延续着皇族传奇的各类建筑,都鳞次栉比地坐落在这里。哥本哈根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艺术气息,阿肯艺术中心、路易斯安娜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丹麦国家美术馆等众多艺术博物馆各领风骚。富有皇族气质的哥本哈根,贯穿着全年度的各种主题节庆,令狂欢从夏季一直延续到冬季。最著名的莫过于哥本哈根国际爵士音乐节,在每年7月将持续整整10天,着实是不容错过的年度盛会!  相似文献   
77.
描述了人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人的控制系统和技术控制系统。由于控制对象的复杂性,将其整个活动划分为多个子活动,位于不同的工作地点,在每个地点建立相应的人机系统,这就构成了以工作地点为基础的人机系统。依据工作地点之间的联系,确立人机的一现多样性:集中式、分散式、层次式。根据目前中国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现状,参考以工作地点为的人机系统设计方法,建立多层次的中国流量管理组织结构,实现有效的人机合作,以此协调各方面的活动与关系,保证空中交通安全有序。  相似文献   
78.
区域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排队论思想,结合区域控制的特点建立了区域流量控制模型,分析了郑州区域管制中心实施流量控制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仅考虑单独区域流量控制,将使航班延误的不利影响逐级放大,理想的流量控制应该全面考虑所有受影响的区域,合理地选择控制时段和控制间隔,最大限度地利用空域资源,减少航班延误,保证空中交通的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79.
本文对中层大气受迫Rossby波包的非线性三波相互作用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波包随时间演化达到的平衡态与文献[1]的理论结果完全一致,而且仅当系统中只有中等波长波包不受外源强迫时,系统运动有可能出现两个稳定平衡态,在一定外源强度范围内,平衡态会产生尖点突变,平衡态随外源的变化有滞后分岔的特征,系统运动最终达到的平衡态不仅与外源强度的变化方式有关,而且依赖于初始状态。  相似文献   
80.
针对科研工作量考核中的考核标准确定及考核结果的分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根据分层抽样原理,采用Brewer方法设计了制订考核标准值的抽样调查方案;确定科研工作量的分布情况以及有关特征值,掌握学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利用方差分析法,确定不同职称系列承担科研工作的差异例用回归分析预测法和干涉因子灰色预测法,掌握科研工作量的变化情况及和学校政策的相互关系。一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比较客观地确定科研工作量的考核标准,同时为学校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