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55篇
航空   280篇
航天技术   37篇
综合类   34篇
航天   9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临近空间载人舱着陆动力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岳帅  聂宏  张明  魏小辉  甘盛勇 《宇航学报》2018,39(3):264-274
为满足临近空间载人舱着陆缓冲装置可重复使用以及多着陆工况下能提供较好缓冲性能的要求,提出一种以双腔油气缓冲器为主支柱,单腔油气缓冲器为辅助支柱的新型着陆缓冲系统。针对舱体着陆过程,建立了考虑地面弹塑性变形的联合仿真动力学模型;通过与单腿着陆冲击试验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水平着陆速度,着陆俯仰角以及地面摩擦系数三种初始着陆条件对临近空间载人舱着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水平着陆速度可有效减小舱体水平着陆过载及提高着陆稳定性能;水平或小俯仰角着陆可使主、辅支柱的受载分配更加合理;减小足垫与地面间摩擦力可降低舱体竖直过载并提高着陆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362.
针对星际着陆的特征跟踪及障碍识别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尺度不变的曲线描述及匹配方法。该方法利用曲线邻域的梯度信息形成特征描述符,无需知道各点曲率或曲线之间的几何构型,且对旋转、缩放、视角变化及光照影响都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够对不同尺度的陨石坑、岩石边缘等障碍或自然陆标进行识别,而且能够实现边缘曲线特征的跟踪,误匹配率低。  相似文献   
363.
针对马赫数2.0~4.0均匀来流条件下斜激波串流场的非对称特征开展了数值仿真研究和建模分析.通过改变出口背压和入口马赫数条件分析了不同状态的激波串结构形态,利用前缘激波起始点位置差定义了激波串非对称度系数,分析得到了激波串的非对称度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斜激波串出现非对称现象时,前缘激波起始点位置和前缘激波角度均不相...  相似文献   
364.
磁流变阻尼器性能及振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Bouc-Wen磁滞模型,分析了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采用能量法和梯形积分法计算了磁流变阻尼器的等效线性阻尼系数;将磁流变阻尼器用于结构振动系统隔振,给出了结构在基础激励下的振动控制效果——传递率及稳态响应的相位图。   相似文献   
365.
在轨服务软体机器人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软体机器人以其安全性高、功能多样、易于驱动等独特的优势,近些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软体机器人应用于未来空间在轨服务任务的设想,首先从现有用于在轨服务任务的空间机器人抓捕装置入手,分析了软体机器人用于在轨服务任务的可行性与优势,然后以软体抓捕装置为例,介绍了软体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软体机器人用于在轨服务任务的建议。最终目标是通过将软体机器人引入在轨服务任务,提升我国在轨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366.
对含有板类柔性附件和曲壁轴对称充液储腔的复杂航天器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和耦合机理研究。首先,采用Kirchhoff-Love薄板理论对航天器的板类柔性附件进行研究,通过D’Alembert原理得到柔性附件的振动方程,运用模态假设法将混合方程转换为常微分方程。其次,通过推导充液航天器储腔内任意点的运动,得到储腔液体的牵连速度势函数,采用Gauss超几何级数得到液体相对速度势函数的解析形式,通过Hamilton变分原理推导液体晃动的运动方程,以及液体速度势函数模态系数的控制方程。最后采用准坐标Lagrange方程得到耦合航天器系统的状态方程,通过数值仿真校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刚性平台、液体、柔性附件的相互耦合效应使得航天器系统存在复杂动力学行为,在复杂航天器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液体晃动和柔性附件振动的影响,柔性附件的安装位置对于耦合航天器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67.
为了考察氢气当量比对超燃燃烧室流场结构和燃烧模态的影响,采用试验方法和多种测量手段对其进行了研究。试验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1kg/s脉冲直连式风洞设备上开展,采用纹影、差分干涉、自发光照相和PLIF (Planar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等光学测量手段观察了流场内激波串结构和火焰传播与稳定的形态,并进一步结合壁面压力数据分析了发动机的燃烧模态。研究表明:在来流为马赫数2.0,总温950 K,总压0.8 MPa的条件下,随着氢气当量比的增加,激波串头部的位置不断向隔离段上游推进,同时燃烧流场结构由稳定逐渐转变为振荡,发动机的燃烧模态经历了超燃、过渡和亚燃。当氢气当量比≤0.233时,发动机燃烧模态为超燃,燃烧流场结构稳定,火焰连续分布于凹槽下部剪切层内;当氢气当量比在0.233~0.279时,燃烧反压开始扰入隔离段内,发动机燃烧转变为过渡模态;当氢气当量比大于0.279时,发动机燃烧模态为亚燃,燃烧流场结构振荡且火焰分布为不连续的破碎状,燃烧反压逐渐前扰至隔离段中部位置。因此,氢气当量比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流场结构和燃烧模态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68.
A review of chatter vibration research in milling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Chatter is a self-excited vibration of parts in machining systems. It is widely present across a range of cutting processes, and has an impact upon both efficiency and quality in production processing.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has been dedic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that are able to predict and detect chatter. The purpose of these technologies is to facilitate the avoidance of chatter during cutting processes, which leads to better surface precision, higher productivity, and longer tool lif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in research regarding the problems of how to arrive at stable chatter prediction, chatter identification, and chatter control/suppression, with a focus on milling processes. Particular focus is placed on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utting chatter and process damping, tool runout, and gyroscopic effect,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for chatter predic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reflections regarding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369.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耐坠毁缓冲装置的设计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波  张明  岳帅 《宇航学报》2019,40(9):996-1005
针对采用四腿式着陆支架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提出一种油气-蜂窝两级缓冲的新型耐坠毁缓冲装置,常规油气缓冲器实现重复使用,危险工况下蜂窝缓冲器实现耐坠毁功能。建立了运载器着陆动力学模型,给出了运载器着陆的四种极限工况及铝蜂窝压溃载荷的求解方法,基于径向基(RBF)代理模型,采用多学科协同优化方法,对多工况下运载器两级缓冲装置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多学科协同优化方法有着较好的准确性,优化后运载器的最大过载和缓冲支柱载荷峰值均得到降低。最后,对比了单独油气缓冲器与两级耐坠毁缓冲装置下运载器的着陆响应,结果表明,使用两级耐坠毁缓冲装置在降低运载器最大着陆过载和缓冲支柱载荷峰值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70.
基于ISIGHT/NASTRAN的机翼翼梁的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满足机翼强度要求的情况下,集成ISIGHT/NASTRAN对机翼翼梁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在结构优化中以结构质量为目标,腹板MISES应力、缘条轴向应力以及缘条最大最小BEAM单元应力为约束,重点考虑主传力元件翼梁的腹板厚度和对应缘条的截面尺寸。在给出机翼有限元模型加载时采用自编的PCL语言将气动力等效到附近节点上。优化后两梁的质量为8.207 kg,相比优化前两梁质量10.07 kg减少了18.5%,明显地减少了两梁的耗材,并且优化结果满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