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9篇
  免费   512篇
  国内免费   260篇
航空   1242篇
航天技术   378篇
综合类   169篇
航天   52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电动帆是一种新兴的无推进剂损耗的推进方式,利用太阳风的动能冲力飞行。电动帆由数百根长而细的金属链所组成,这些金属链通过空间飞行器自旋展开,太阳能电子枪向外喷射电子,使金属链始终保持在高度的正电位,这些带电的金属链会排斥太阳风质子,利用太阳风的动能冲力推动空间飞行器驶向目标方向。针对电动帆轨迹优化问题,提出采用Gauss伪谱法进行轨迹优化,克服了间接法对协态变量初值敏感的缺点。考虑在太阳风暴等原因造成特征加速度改变的情况,基于Gauss伪谱法实现电动帆在线轨迹重新规划,提高电动帆对太阳风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最后以太阳系外探测任务为例,对电动帆和太阳帆的性能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电动帆在星际远航任务中所用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992.
刘继业  陈西宏  刘强  孙际哲 《宇航学报》2013,34(11):1509-1515
针对导航卫星短期钟差预报精度和稳定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PSO)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卫星钟差预报方法。通过引进自适应改变的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来提高粒子群算法的寻优能力,并将其应用到LS-SVM的参数优化中,避免人为选择参数的盲目性,提高了LS-SVM的泛化能力和预报精度。选取国际GPS服务组织(IGS)产品中四颗典型卫星的钟差数据,分别采用LS-SVM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进行短期钟差预报,计算结果表明:LS-SVM模型的预报精度优于其它两种模型,为导航卫星短期高精度钟差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3.
在电动舵机减速器的传动特性测试实验中,由于机械安装,轴承摩擦和电机驱动器非线性等原因造成的测量误差会折算到传动比测量误差中并降低精度。本文以减速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动力学方程建立了该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将机械安装与轴承摩擦作为已知的系统误差,提出一种根据仿真结果获得补偿量,对实测数据进行预处理从而提高传动比测量精度的新方法。计算结果说明此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电机驱动器非线性带来的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994.
地面效应中悬停旋翼的自由尾迹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辛冀  李攀  陈仁良 《航空学报》2012,33(12):2161-2170
发展了一种具有良好收敛性的自由尾迹模型,用于对地面效应(IGE)状态下的旋翼悬停尾迹进行数值模拟。其中使用直涡元对桨尖涡丝进行离散,使用面元法模拟地面对流场的影响。针对以往类似研究中旋翼高度较低时自由尾迹迭代不易收敛的问题,引入了地下尾迹等比例修正并提出了环式地面面元分布等多项修改办法来改善计算模型的收敛性,同时这些改进也起到了削减计算量的作用。为了对新构建模型进行验证,以多个高度下的旋翼有地效状态为算例,对其尾迹几何结构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二者符合得较好,证实了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5.
王文  阎超  袁武  席柯  黄宇 《航空学报》2016,37(3):826-835
高度自动化的洞面优化方法是重叠网格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割补法的分析,针对其洞面切割后洞边界位置不确定性及不可预知性问题,提出将其与物面距离优化准则相结合的新型混合洞面优化方法。该方法针对各物体间体网格,采用物面距离优化准则,将洞边界位置控制在物体中间的位置,使重叠区域更合理、可预测;针对背景网格,将其物面距离设置为较大值,采用物面距离优化准则将其落入物体网格内部的单元一并挖去;针对物面处重叠的网格,采用割补法对其进行切割和填补,保证物面及近壁面网格得以有效的重叠。该方法在保证高适用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网格重叠质量,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工干预。3个典型复杂流动算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网格重叠区域流场变量传递正确,等值线过渡光滑,流场刻画准确,证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96.
针对雷达目标在未知视角下一维散射中心关联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散射强度信息辅助的多假设跟踪(MHT)散射点关联方法,采用散射点幅度信息辅助实现对目标散射点的有效关联,对关联后的数据采用序贯因式分解的方法实现了目标的三维重构。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简单、成像效果稳定,通过对关联过程中的假设更新和管理可有效剔除目标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虚假散射点,适用于目标在多个姿态下多个散射点的关联和三维重构,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97.
赵瑞  荣吉利  任方  李跃军  袁武 《宇航学报》2016,37(10):1179-1184
使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典型整流罩旋成体结构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壁面压力脉动的流场结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不同的流场结构之间相互干扰。同时研究发现,旋成体折角膨胀会造成流动在较短的距离内迅速加减速,同样引起壁面压力脉动。基于上述流动现象,重新划分压力脉动产生区域,通过引入空间修正项,提出一套改进的跨声速旋成体壁面脉动压力经验公式。算例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旋成体在跨声速条件下的脉动压力分布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98.
袁磊  沈赤兵 《宇航学报》2016,37(11):1365-1370
为研究空气加热器的声学振荡特性并为其设计和后续的试验方案提供借鉴,对空气加热器不同喷嘴位置处的喷雾火焰形成的声学振荡进行了数值仿真,重点研究了多个离散点处的不稳定特征以及燃烧室内的流场演化过程。仿真结果捕捉到了燃烧不稳定的典型特征,如起振、线性增长、稳定极限环;非稳态流场直观地展示出喷注面板中心位置处的喷嘴形成的喷雾火焰容易形成二阶横向声学振荡,并且这种振荡形式具有从喷注面板向喷管入口传播的行波特征;离面板中心53.6mm的喷嘴形成的喷雾火焰容易形成一阶横向声学振荡,这种振荡形式没有明显的行波特征。  相似文献   
999.
小天体自主附着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平远  袁旭  朱圣英  乔栋 《宇航学报》2016,37(7):759-767
基于国际上已实施的小天体探测任务和未来小天体附着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小天体自主附着的必要性及关键技术。首先回顾了已成功实施的小天体探测任务的特点,进而总结了小天体自主附着的难点问题,概括分析了小天体自主附着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小天体自主附着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In 1957, the launch of the first artificial satellite ushered in a new era for modern space science.The past 50 years' developments in China's space science have witnessed many major missions, and substantial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space science stud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as well as experiment technology. Strategic Priority Program on Space Science was officially started in 2011. Through both self-developed space science missions and those wit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t is expected that the innovative breakthroughs will be realized,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related high-tech will be achieved to establish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status of space science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To sum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Priority Program on Space Science will definitely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ace science endeavor,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