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5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229篇
航空   1167篇
航天技术   305篇
综合类   165篇
航天   46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中心支板式RBCC发动机引射模态流动与燃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磊  赵国军  杨一言  秦飞  魏祥庚  何国强 《推进技术》2020,41(10):2292-2301
为了深入认识引射模态工作机理,针对中心支板式RBCC发动机,在飞行马赫数2、不同内置火箭流量时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全流道一体化的数值模拟,并对其内流场特征、火箭射流/引射空气掺混发展特征以及复合型释热规律和火焰结构等开展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RBCC发动机引射模态下的流动掺混燃烧过程是一个复杂且高度耦合的过程。在即时预混燃烧(SMC)模式下,燃烧过程主要在内置火箭射流与来流空气之间形成的剪切层内进行;流道上游剪切层厚度较薄,温度和组分浓度梯度较大,掺混速率快;高释热区集中分布在流道上游,可分为超声速释热区和亚声速释热区;流道内的燃烧反应以扩散燃烧为主,随着掺混过程的进行逐渐向预混燃烧过渡。提高火箭流量,流道内温度升高,反应持续距离增加,但掺混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92.
93.
基于地外天体起飞的真空羽流导流技术仿真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青  舒燕  张旭辉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6):1266-1274
针对着航天器发动机羽流导流问题,基于工程经验提出了四种典型导流装置型面(包含内凹槽形式和导流锥形式等),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直接模拟蒙特卡罗(CFD/DSMC)耦合方法,对起飞过程中羽流导流带来的气动力和气动热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不同导流装置情况下羽流场激波、航天器表面压强和热流密度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四种导流装置的导流效果评价。最后以导流锥形式开展试验,对仿真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羽流导流并没有导致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综合考虑航天器羽流和发动机安全性,大导流锥导流的方案最优;在导流锥附近的激波位置及形态和仿真一致,仿真与试验的变化趋势一致,仿真算法可信,数据规律可以作为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4.
本文首先阐明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认识,然后讲述怎样结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而介绍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多层次、系列化和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最后说明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5.
针对离场时隙分布式分配问题,阐述了航空公司和流量管理部门的博弈关系,建立了多Agent的博弈协调模型,提出了协调算法,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算例结果显示,应用博弈协调模型和协调算法,3个航空公司的延误时间分别为1 min、6 min和21 min,比RBS算法分配结果分别减少了10 min、6 min和2 min.算例结果说明多Agent的博弈协调模型及算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6.
杨楠  张健  唐华  欧飞 《飞行力学》2012,30(3):228-232
针对现代战机近距空战导引过程,建立了战机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模型。应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以拦截时间、视线角速率和指令加速度变化率为性能指标,推导出一种增广比例加滑模变结构的新型复合导引律,给出了其设计机理,并在理论上对变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该导引律结构简单,能有效克服目标机动,在具有较强鲁棒性的同时,其导引性能较传统的PPN有较大提高,具有工程可实现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
提出了运用充气气囊控制旋成体大迎角非对称分离涡的思路,并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模拟了不同形状充气气囊作用下的流场,得到了充气气囊形状对旋成体侧向力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充气气囊完全可以形成期望的流动干扰,为飞行器大迎角侧向力的控制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8.
岑梦希  叶正寅  叶坤  杨青 《飞行力学》2012,(1):17-19,24
为了提高飞机在着陆过程中的气动性能,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将翼型上翼面的一段表面设计为活动部分。当飞机进入着陆阶段的较大迎角时,通过活动部分在上翼面形成一个台阶产生稳定的驻涡,再联合Gurney襟翼,达到同时提高翼型的升力、失速迎角及增加翼型阻力的目的。在NACA2415翼型上对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翼型最大升力系数从原始翼型的1.548 232提高到2.160 687,最大升力系数所对应的迎角可以从原始翼型的17°提高到20°。可见,所提出的新方法对提高飞机的着陆性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
潘祥  叶永强 《航天控制》2012,30(4):84-90
对力反馈在航空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主要涉及无人机遥操作和飞行安全性两大领域。首先,为了解决无人机所捕获的图像信息在分辨率、动态范围、视野等方面的不足,力反馈技术逐渐被引入,并得到了初步应用。起初没有考虑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之间的通讯时延问题,力反馈与小波变量的结合能有效地解决时延问题,但操纵负荷仍然很大,继而力刚度反馈技术被提出。其次,飞机执行器速率的限制易导致飞行员诱发的震荡危及飞行安全,为了有效地抑制这类震荡,智能提示和智能增益技术被提出。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探讨,说明力反馈技术在航空中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为指导飞行程序的改善和发现管制员的指挥模式,在分析历史飞行航迹特征基础上,应用最小描绘长度(MDL)原理对航迹特征点进行划分,运用融合了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改进的模糊C-Means算法对特征点进行聚类,通过最长公共子序列(LCS)算法得到航迹相似性矩阵,利用矩阵得到航迹簇,最后形成中心航迹,算例仿真验证了新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