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58篇 |
免费 | 12400篇 |
国内免费 | 199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1420篇 |
航天技术 | 1991篇 |
综合类 | 704篇 |
航天 | 33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13篇 |
2024年 | 411篇 |
2023年 | 508篇 |
2022年 | 788篇 |
2021年 | 760篇 |
2020年 | 897篇 |
2019年 | 1410篇 |
2018年 | 1577篇 |
2017年 | 1551篇 |
2016年 | 1474篇 |
2015年 | 1469篇 |
2014年 | 1292篇 |
2013年 | 1326篇 |
2012年 | 1366篇 |
2011年 | 1313篇 |
2010年 | 1292篇 |
2009年 | 1276篇 |
2008年 | 1138篇 |
2007年 | 1024篇 |
2006年 | 855篇 |
2005年 | 601篇 |
2004年 | 539篇 |
2003年 | 484篇 |
2002年 | 459篇 |
2001年 | 367篇 |
2000年 | 339篇 |
1999年 | 317篇 |
1998年 | 237篇 |
1997年 | 207篇 |
1996年 | 157篇 |
1995年 | 136篇 |
1994年 | 140篇 |
1993年 | 193篇 |
1992年 | 138篇 |
1991年 | 314篇 |
1990年 | 265篇 |
1989年 | 294篇 |
1988年 | 207篇 |
1987年 | 82篇 |
1986年 | 32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72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根据有关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后端到喷管间的空间特征,对三维突扩后突缩内部流场计算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计算中成功地应用了SIMPLE算法解决复杂的三维流场计算问题,并在初场构成、源项离散及松弛系数的选取等方面都进行了调试改进。通过建立计算模型、划分网格、对方程及边界条件离散化和非线性处理,以及线性方程组求解等,计算得到了符合物理规律的数值解,指出了空间涡及二次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预埋缺陷的方法,制备含有面芯脱焊缺陷的高温合金蜂窝板,进行了三点弯曲试验,研究了缺陷形状、大小、位置和蜂窝芯取向对蜂窝板三点弯曲损伤模式和承载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含面芯脱焊缺陷的蜂窝板在缺陷受压部位产生反向鼓包,并沿着宽度方向扩展为完全破坏;随着缺陷尺寸的增大,蜂窝板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当缺陷位于三点弯曲受拉面时,蜂窝板具有更高的三点弯曲极限载荷,且矩形缺陷试样的弯曲极限载荷要高于相同缺陷面积的圆形试样.最后,利用LS-DYNA对含圆形缺陷高温合金蜂窝板的三点弯曲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其三点弯曲过程中的应力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4.
杨新湦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0,18(4):27-31
介绍了航空器有关速度调整(简称调速)的部分性能原理--调速的基础,又以中国民航、国际民航组织、美国联帮航空局所颁布的规章条例为依据,对目前中国空中交通管制员在提供管制服务时所采用的调速方法及原因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以B737-300为例具体说明各种情况下调速范围的选择,最后,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5.
16.
介绍一种新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动力循环型式—全流量补燃循环的概念及其相对于其它动力循环的优点。为研究这一先进的循环系统,设计了一套小型全流量补燃循环氢/氧火箭发动机实验装置。结合该装置的系统方案,对其进行一维管路计算;通过对2个预燃室进行热力计算,确定了其燃烧温度和预燃气体的热物理性质;在燃烧室压强和混合比大范围变化的情况下,对氢氧推进剂的比冲特性进行探讨,以此确定燃烧室压强为4.0MPa,推进剂余氧系数为0.75。最后估算出该实验装置所能产生的推力为4018.77N。 相似文献
17.
压气机叶片负荷的提高使得叶片表面边界层更容易分离,利用上游叶排产生的非定常尾迹能够抑制边界层分离.运动圆柱代替上游转子,在保证下游叶片进气速度大小及攻角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圆柱运动速度以获得上游尾迹与下游静叶吸力面不同的夹角,发现在低负荷小分离情况下静叶损失系数与上游尾迹入射角无关;高负荷大分离情况下静叶损失系数随上游尾迹入射角的增加而降低.分析尾迹作用下高负荷静叶通道内流场,当进入静叶通道的尾迹与叶片吸力面近似平行时,尾迹诱导边界层增厚.使得叶片表面分离泡随时间大幅值脉动,损失增加;当尾迹与叶片吸力面的角度逐渐垂直时,尾迹抑制了边界层分离,同时叶片表面分离泡位置近似不变,其原因是尾迹以负射流形式进入边界层内部,补充了边界层内部低能流体,使得损失减小. 相似文献
18.
19.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对湿热环境敏感,掌握该材料所组成结构的吸湿行为对其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non-Fickian吸湿模型为基础,建立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加筋板结构的non-Fickian吸湿模型,在70℃/85% RH湿热条件下开展加筋板结构的吸湿实验,对所建立模型进行验证,并与已有的加筋板吸湿模型进行对比,通过所建立模型给出了加筋板沿厚度方向的吸湿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所建立加筋板non-Fickian吸湿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在整个吸湿阶段相对误差小于5%,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传统Fick模型。所建立的加筋板non-Fickian吸湿模型可用于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加筋板层合结构吸湿量的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