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3篇
  免费   464篇
  国内免费   474篇
航空   1546篇
航天技术   612篇
综合类   579篇
航天   68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电动力缆绳离轨系统中绳索建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大富  孔宪仁 《航空学报》2008,29(5):1196-1201
 空间碎片对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使废弃卫星脱离原轨道进入大气层烧毁是减少空间碎片的有效途径。利用导电缆绳与地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洛仑兹力使卫星特别是低地球轨道卫星的轨道高度快速衰减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离轨方式。在研究电动力缆绳离轨的刚性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更符合电动力缆绳特性的柔索模型,并对刚性杆模型和柔索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柔索模型能更精确地体现电动力缆绳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2.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precise and ecofriendly micromachining technology for aerospace application called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in pure water (PW-ECM).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s of water dissociation, a series of test setups and tests are devised and perform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se tests explain the need for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realizing PW-ECM,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technological principles. The results from the tests demonstrate a successful removal of electrolytic slime by means of ultrasonic vibration of the workpiece.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PW-ECM process, a new combined machining method of PW-ECM assisted with ultrasonic vibration (PW-ECM/USV) is devised. Trilateral and square cavities and holes as well as a group of English alphabets are worked out on a stainless steel plate. It is confirmed that PW-ECM will be probably an efficient new aviation precision machining method.  相似文献   
123.
为了寻求航空精密微细制造新技术并实现绿色制造和精密微细制造,对一种新型微细电解加工方法——纯水微细电解加工进行了研究。基于水解离机理,在新研制的试验装置上,采用不同的试验条件,进行了一系列工艺试验,探索并揭示了实现纯水微细电解加工的必要工艺条件和工艺规律,加工了圆孔和字母"PW-ECM";还研究了超声振动—纯水电解复合加工新方法,进而在不锈钢薄片上加工出三角、方形盲孔、三角通孔;试验研究结果证明了纯水微细电解加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4.
详细阐述了在N5B飞机机身钢构架焊接架的设计与制造中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5.
高超声速飞行器后体喷管三维构型设计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研究高超声速飞行器后体喷管三维构型的设计,以NASA半壁喷管试验为参考,进行了二维及三维内外流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后体喷管三维流场的特点.从高超声速飞行器机身推进一体化的角度,构建了后体喷管三维构型,进行了不同构型设计对后体喷管性能影响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后体喷管的三维效应不可忽视,后体喷管侧壁的存在及下壁面长度对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6.
李新民  张旭 《航空计算技术》2009,39(2):120-122,129
为满足MBI模块小型化、轻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和灵活性的要求,设计一块采用TI公司小型DSP处理器SM320F2812作为处理器、DDC公司小型化BU61865芯片作为协议芯片,采用FP—GA实现主要逻辑的双路、双余度、双通道MBI。该MBI能极大地减小总线负载,提高总线传输效率.Mini—ACE使得MBI具有总线控制器、远程终端、总线监控器、组合远程终端和选择消息监控等功能。通过在系统单位的综合与联试,该MBI模块能够满足系统的快速、灵活等要求.  相似文献   
127.
MHD加速器模式磁控进气道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提高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在非设计状态下的性能,对磁控进气道进行了研究。采用二维磁流体动力学(MHD)模型对加速器模式的磁控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参数优化。分析了电磁作用使空气流率增加的原因,选取了一组优化的设计参数进行数值模拟,确定了磁流体关键参数与进气道主要性能参数的匹配原则。分析表明磁场的大小和方向以及电磁作用的位置对进气道性能有重要影响;唇口附近及上方的电磁作用对增加空气流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磁流体加速器可以显著增加进气道的空气捕获率和压缩比,但由于不可逆效应总压恢复系数会减小。研究结果表明,当飞行马赫数小于设计马赫数时加速器模式的磁控进气道可以提高进气道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8.
孙得川  由旭 《推进技术》2016,37(3):436-442
针对从燃烧室引流喷射的推力矢量控制方案,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流场计算与分析,比较了引流向喷管内喷射、向无弹翼的弹体外侧喷射和向有弹翼的弹体外侧喷射三种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向喷管内引流的侧向力与喷流位置和喷射角度相关,最大侧向力与轴向推力的比值与引流管喉部面积占总喉部面积的比值大致相等;向弹体外引流时,喷口附近的弹翼对流场有很大的影响,若没有弹翼,则侧向力放大因子小于1,不宜采用;弹翼对喷流侧向力起显著的增强作用,放大因子可达1.5或更高。  相似文献   
129.
基于三维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一种基于无限大体裂纹尖端弹性应力场理论解的前几项多项式函数,对实际裂纹体弹性应力场有限元解进行拟合来计算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该方法在计算应力强度因子时不需要预先假设裂纹尖端的应力应变状态,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结果更符合三维裂纹体裂纹尖端实际的应力应变状态.首先基于二维无限大板中心穿透裂纹应力场理论解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探讨了拟合确定应力强度因子需要的多项式应力函数的项数.然后分别以二维大板中心穿透裂纹、三维大体内埋圆裂纹和三维有限厚板中心穿透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为例,通过与无限大板和无限大体应力强度因子理论解以及基于位移外推法和1/4节点张开位移法的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解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合理反映三维裂纹体裂纹尖端的实际应力应变状态,计算得到的应力强度因子数值更合理.   相似文献   
130.
李轩  徐旭 《航空动力学报》2016,31(6):1511-1520
为了使氢氧燃烧加热器满足自由射流试验台工作需要并获得均匀的出口气流参数,采用同轴剪切式7个喷嘴轴对称构型喷注器,利用CFD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了三维反应流场计算,燃烧模型采用氢氧单步反应模型,获得了设计工况下的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燃烧效率随着中心喷嘴与外围喷嘴距离L与喷注面板半径R之比(L/R)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喷注面板的温度随着L/R的增大而降低,最终维持在600K左右;加热器出口的氧气摩尔分数以及总温的均匀性基本不随着L/R变化而变化;出口主流区的马赫数在6左右满足设计要求.在各个喷嘴的影响区域大致相等时,加热器综合性能良好.氢氧速度比越大,完全燃烧所需区域越短,喷注面板温度越高.与单喷嘴、19个喷嘴的加热器比较发现7个喷嘴的构型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