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70篇 |
免费 | 1340篇 |
国内免费 | 78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792篇 |
航天技术 | 1050篇 |
综合类 | 530篇 |
航天 | 17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254篇 |
2021年 | 308篇 |
2020年 | 303篇 |
2019年 | 249篇 |
2018年 | 210篇 |
2017年 | 275篇 |
2016年 | 221篇 |
2015年 | 273篇 |
2014年 | 306篇 |
2013年 | 348篇 |
2012年 | 416篇 |
2011年 | 428篇 |
2010年 | 421篇 |
2009年 | 423篇 |
2008年 | 353篇 |
2007年 | 343篇 |
2006年 | 340篇 |
2005年 | 243篇 |
2004年 | 164篇 |
2003年 | 168篇 |
2002年 | 177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试验研究了不同风量下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内部结构的变化对其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出口前的分流板后,蒸发器在实验风量下的制冷能力比原蒸发器提高了9.59%~10.56%,而阻力损失减小了12.5%左右,其性能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大两流程连接处的流通面积后,蒸发器内的压力降几乎无变化,但制冷能力明显减小,蒸发器性能下降。增大集流管内部的流通面积时,由于流通面积的位置不同,对蒸发器性能的影响也不同,在保证制冷剂流量分配均匀性不降低的前提下,增大流通面积可以减小蒸发器内的流动阻力,提高制冷能力。 相似文献
982.
983.
984.
为研究锦纶材料在长寿命在轨航天器中的环境适应性,提出了锦纶材料在空间环境使用的空间环境适应性评价指标,设计并实施了空间环境适应性评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锦纶材料在燃烧性能、逸出有害气体、真空质损和可凝挥发物、抗菌防霉、耐受交变温度、电离辐射中表现出友好的环境适应性。锦纶材料在受到空间环境中原子氧、紫外辐射作用时断裂强力明显下降,且原子氧与紫外辐照协同效果对锦纶材料的力学性能破坏具有加强效果。锦纶材料可作为空间舱内环境长期使用材料,在舱外环境使用时,需要特别考虑其力学特性受到原子氧、紫外辐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5.
面向月球中继卫星工程轨道设计需求,研究解析计算方法在地月系L2点halo轨道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在讨论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三阶解析近似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解析计算与数值计算的差异,给出了解析近似计算在工程约束下的适用范围,进而提出了基于解析计算的轨道设计和特征筛选方法。分别采用解析初值和数值初值进行halo轨道外推,比对验证采用解析计算设计轨道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解析计算方法适用于月球中继卫星轨道的初步设计、特征分析和构型筛选。 相似文献
986.
为了拓展合成双射流作动器在无人机推力矢量控制方面的应用,需要对合成双射流作动器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其矢量性能。通过分析合成双射流的特性,引入了以射流冲程为基础的无量纲距离,建立了射流矢量角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分析了合成双射流作动器无量纲结构参数对射流矢量角的影响机制和规律。利用极差分析法获得了各参数对射流矢量角影响的显著程度:出口宽度出口长度出口间距出口深度腔体高度,提出了作动器结构参数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987.
为了深入认知凹腔驻涡与高速可压缩来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来流马赫数对上述动力学过程的内在影响规律,对长深比为1.0的单凹腔基础构型在常温、常压、Ma=0.3~0.7的高速可压缩来流下进行冷态非定常数值模拟,并基于拉格朗日视角研究来流与凹腔驻涡相互作用及其物质输运特性。结果表明:凹腔上方剪切层内旋涡结构仍然具有类似自由剪切层的周期性演化过程,主流与凹腔通过三次掺混进行物质输运;随着主流马赫数的增加,旋涡运动方式及凹腔-主流物质掺混机制都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剪切层内旋涡和凹腔主涡涡量均呈现数量级式增长,剪切层旋涡结构脱落频率近似线性增长并逐渐卷吸至凹腔中部,进入凹腔的主流流体占比降低,但扩散程度和速度加快;此外,源于凹腔的流体流出唇口线后经剪切层的夹带作用回流占比增大,降低了凹腔-主流的整体质量交换水平;驻留参数整体衰减,高马赫数时仅为低速工况的1/2,显著降低了回流区对于流体驻留作用的贡献。 相似文献
988.
989.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