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4篇
  免费   744篇
  国内免费   623篇
航空   2624篇
航天技术   951篇
综合类   651篇
航天   110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板式表面张力贮箱内推进剂重定位对确定推进剂分布情况、研究晃动影响、提高控制精度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板式贮箱内推进剂重定位的规律,对微重力下板式贮箱内液体重定位问题进行数值仿真.计算时使用三维非定常两相流动流体(VOF)模型,对某一板式贮箱寿命末期在不同微重力加速度情况下各种重定位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得到各种工况下重定位的全过程,以及定位后推进剂的分布情况.数值仿真结果为板式贮箱的设计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992.
993.
液体火箭发动机关机水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特征线法对某液体火箭发动机小尺寸推进剂供应管路的关机水击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发动机关机后推进剂管路的压力瞬变特性,并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同时通过实例计算分析测压支管直径和长度改变时测压支管端部压力与阀门处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测压支管的存在使实测点与管路内压力瞬变特性可能有较大差异,是造成测量数据不能正确反映管路内真实压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小波包分解和FCM聚类的纹理图像分割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特征提取中选取最优小波分解树的方法.塔式小波分解对信号解不够全面,而小波包全分解又引入庞大的计算量,因此小波分解最优树的选取尤为重要.结合模糊c均值(FCM,Fuzzy C-Mean)聚类,提出了一种能同时进行小波自适应分解和纹理特征分类的纹理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将无监督聚类中的聚类有效性参数引入到自适应小波分解的判决中,能根据无监督聚类分割的需要,自适应地选取小波包分解的树形结构和分解层数.相对于小波包全分解,节省了大量的运算,并能取得良好的分割效果.   相似文献   
995.
996.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包覆CL-20及对NEPE推进剂性能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通过水-溶液悬浮法将其包覆于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并对包覆后的CL-20分别进行了XPS、SEM、撞击感度和表面能测试;研究了弹性体包覆CL-20对含CL-20的NEPE推进剂常温力学性能、燃烧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热塑性弹性体能有效包覆CL-20,在大幅度提高含CL-20的NEPE推进剂常温力学性能并改善"脱湿"的同时,改善高能低特征信号配方燃烧性能,σm最大提高了47%,εm最大提高了184%;燃速压强指数n降低了12%.  相似文献   
997.
沥青族组分对C/C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整体碳毡为预制体、两种族组分不同煤沥青为前驱体,采用常压、高压相结合的液相浸渍/炭化技术制备C/C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在200~2000℃的热物理性能.结果表明,族组分影响基体碳的微观结构,从而影响材料的热物理性能.煤沥青喹啉不溶物(QI)质量分数高(7.31%),材料的石墨化度为86.29%,真密度为2.13 g/cm3,微观结构为镶嵌型和域型结构为主,并有部分的流线型结构;QI含量低(0.02%),真密度为2.22 g/cm3,其石墨化度达到91.93%,微观结构主要以流线型为主,含有极少量的镶嵌型和域型结构.QI含量越低,复合材料真密度越大,晶体微观结构渐趋完善,石墨片层的有序度增加,石墨化度越高,材料的比热容和导热性能增强,线胀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998.
针对运行于椭圆轨道的航天器的相对自主导航问题,建立了惯性坐标系下的近距离相对运动方程,方程中没有圆轨道的假设,相对Clohessy-Wiltshire(C-W)方程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将二阶多项式插值(Divided Difference 2,DD2)滤波应用于相对导航算法中,和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相比,前者不需要对状态方程组进行微分处理,且对非线性函数统计特性近似到二阶程度。数值仿真比较了DD2滤波和EKF两种算法的性能,验证了利用惯性坐标系下的近距离相对运动方程实现相对导航的可行性,并分析了主动航天器的轨道和姿态确定误差对相对导航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根据目前天基导航系统现状,结合中国对低、中轨卫星精密定轨的要求,给出了天地基信息融合定轨的原理;结合卫星待估融合参数的先验信息,提出了基于Bayes统计模型的卫星精密定轨方法;在卫星观测的线性化融合模型中引入观测噪声,利用概率估计融合模型,根据Bayes理论进行卫星状态改进量的最大后验估计,并分析了Bayes估计方法的定轨精度;依据期望融合的待估改进量方差最小规则建立了相应的参数求解算法;最后以导航融合测控系统中测距和测速数据的融合定轨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表明该融合方法能够得到很好的定轨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describes a microwave limb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Doppler wind in the Earth’s mesosphere. The research algorithm has been applied to Aura Microwave Limb Sounder (MLS) 118.75 GHz measurements where the O2 Zeeman lines are resolved by a digital autocorrelation spectrometer. A precision of ∼17 m/s for the line-of-sight (LOS) wind is achieved at 80–92 km, which corresponds to radiometric noise during 1/6 s integration time. The LOS winds from Aura MLS are mostly in the meridional direction at low- and mid-latitudes with vertical resolution of ∼8 km. This microwave Doppler technique has potential to obtain useful winds down to ∼40 km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if measurements from other MLS frequencies (near H2O, O3, and CO lines) are used. Initial analyses show that the MLS winds from the 118.75 GHz measurements agree well with the TIDI (Thermosphere Ionosphere Mesosphere Energetics and Dynamics Doppler Interferometer) winds for the perturbations induced by a strong quasi 2-day wave (QTDW) in January 2005. Time series of MLS winds reveal many interesting climatological and planetary wave features, including the diurnal, semidiurnal tides, and the QTDW.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ides and the QTDW are clearly evident, indicating possible large tidal structural changes after the QTDW events dissip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