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0篇
  免费   1006篇
  国内免费   1273篇
航空   3660篇
航天技术   1944篇
综合类   1194篇
航天   197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369篇
  2013年   388篇
  2012年   398篇
  2011年   426篇
  2010年   523篇
  2009年   536篇
  2008年   475篇
  2007年   450篇
  2006年   378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53篇
  1999年   350篇
  1998年   333篇
  1997年   264篇
  1996年   272篇
  1995年   203篇
  1994年   210篇
  1993年   196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82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1年   1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61.
Global observations of S4 amplitude scintillation index by the GPS Occultation Sounder (GNOS) on FengYun-3 C (FY3C) satellite reveal global dynamic patterns of a strong pre-midnight scintillations in F-region of the ionosphere during the St. Patrick’s Day geomagnetic super storm of 17–19 March 2015. The observed strong scintillation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low latitudes, caused by equatorial plasma bubbles. During the main storm phase (March 17), the scintillations were first triggered in the New Zealand sector near 160°E longitudes, extending beyond 40°S dip latitude. They were also enhanced in the Indian sector, but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in East Asia near 120°E longitude and in Africa around 30°E longitude. During the initial recovery phase (March 18–19), the global scintillations were seldom observed in GNOS data. During the later recovery phase (after March 19), the scintillations recovered to the pre-storm level in Indian, African, and American sectors, but not in East Asian and any of Pacific sectors. These results closely correlate with observations of the density depletion structures by the Communication/Navigation Outage Forecasting System (C/NOFS) satellite, and ground-based instruments. Such consistency indicates reliability of our scintillation sensing approach even in a case-by-case comparison study. The prompt penetration electric field and disturbance dynamo electric field are suggested as the main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enhancement and inhibition of the scintillations during the stor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762.
设计旋转式惯导系统(INS,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最重要的工作是理清旋转调制误差自动补偿机理、掌握补偿前后误差的传播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的转位方案,并对其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结合单轴旋转式惯导系统工作原理和误差传播方程,解释了旋转调制误差自动补偿的机理,利用理论和仿真两种手段分析了单轴旋转惯导系统中惯性元件常值误差、随机误差、标度因数误差和安装误差的传播特性,得到了旋转调制对惯性器件误差的调制效果,验证了单轴正反转停方案的有效性和应用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为旋转式激光陀螺(LG, Laser Gyroscope)惯导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63.
聚酰亚胺/无机氧化物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耐原子氧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锆酸四丁酯、钛酸四丁酯和正硅酸乙酯为氧化物前驱体,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聚酰亚胺/无机氧化物复合薄膜,在原子氧地面模拟设备中进行了原子氧暴露实验,原子氧累计通量约为3.1×1020 atom/cm2.分别考察了无机氧化物种类和含量对复合薄膜力学性能和耐原子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氧化物在聚酰亚胺基体中的分散形态对其力学性能影响很大;原子氧暴露后,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分别形成了富锆、富钛和富硅的保护层,质量损失率减小,耐原子氧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64.
在机电综合管理框架下,设计了飞机液压系统仿真平台,介绍了仿真平台的设计思想和总体架构,阐述了仿真平台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分析了根据流量压力模拟液压负载用户外特性的思想,采用平均油温计算法对飞机在不同飞行阶段油液温度进行了模拟.给出了飞机液压综合管理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仿真测试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在液压系统仿真平台上,能够有效地实现实际液压系统的所有功能特性,为飞机机电综合管理的最终实现提供有利支撑.  相似文献   
765.
水下小孔径阵列的应用环境是色噪声环境,针对超增益波束形成方法在色噪声环境下噪声协方差矩阵估计偏差使阵列空间增益不能达到最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频域超增益波束形成方法(FSD, Super-Directive beamforming in Frequency domain),该方法将宽带接收数据分成多个子带,在每个子带内分别估计噪声协方差矩阵,降低了噪声协方差矩阵的估计偏差,并使用估计得到的噪声协方差矩阵对接收数据解相关.最后使用空间谱检测器检测微弱目标信号.实测噪声数据的仿真结果表明,空间有色噪声环境中FSD方法的检测性能优于传统的时域超增益波束形成方法(TSD, Super-Directive beamforming in Time domain)2 dB,优于频域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FMVDR, Minimum Variance Distortionless Response in Frequency domain)波束形成方法2 dB.  相似文献   
766.
联翼布局俯仰力矩非线性变化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联翼布局飞机具有优良的升阻特性,是下一代亚声速飞机优先选择的气动布局型式之一,但在某些情况下其俯仰力矩随迎角的增大会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变化特点.针对该问题,在Ma=0.75条件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亚声速联翼布局气动性能及其绕流流场进行研究,通过对各部件气动特性分析,结合不同前翼绕流流动状态下前/后翼绕流场特点及截面气动力分布特点,揭示了前翼对后翼绕流流场干扰是引起其俯仰力矩非线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迎角下,该联翼布局飞机前翼绕流发生分离,从而影响后翼绕流流场,引起后翼气动效率下降,导致全机俯仰力矩随飞机迎角发生非线性上扬,对该机飞行性能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67.
为了研究合成射流控制鼓包背风面分离流动的效果,采用商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3求解Reynolds平均Navier-Stokes方程,通过分析鼓包壁面摩擦力系数分布、旋涡脱落结构以及射流孔口附近流动结构,揭示了合成射流对分离点不固定的流动分离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在分离点前施加合成射流可有效缩小回流区范围,涡脱落被施加的激励"锁定",涡脱落的频率等于合成射流的频率.此外,在本研究所考虑的情况下,动量系数越大,控制效果越好.从时均效果看,当施加最大吹气动量系数为0.369 1%的合成射流时,分离泡长度减小了11%.  相似文献   
768.
为了提高飞行器姿态确定的精度和姿态矩阵的解算速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矢量定姿算法.这种算法利用测量系统的方差对两个观测矢量进行加权处理,求得一个新的矢量,以两观测矢量夹角为判断依据选取加权系数;以新矢量为基准矢量,利用双矢量定姿算法求解姿态矩阵,并对求得的姿态矩阵进行修正.仿真结果表明:这种算法所需时间为优化算法的50%,当两个传感器测量误差不同、两矢量为任意夹角时,这种算法比优化的双矢量算法精度高;当两个传感器测量误差相同时,除了两矢量夹角为90°外,这种算法均比优化的双矢量算法精度高.  相似文献   
769.
多用途导弹引信及战斗部主要参数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多用途导弹对武装直升机单发杀伤概率建模中存在的不足,引入桨叶易损单元重要性因子的概念,运用蒙特卡罗方法和运动学原理采用新思路建立旋翼激光引信启动模型和战斗部对旋翼桨叶条件杀伤概率模型,为准确客观地分析多用途导弹对武装直升机目标的杀伤概率提供了必要的数学工具.基于所建立的多用途导弹单发杀伤概率模型,对多用途导弹引信和战斗部主要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结果明显改善了单枚多用途导弹对武装直升机的杀伤性能及引信和战斗部的参数设计.  相似文献   
770.
根据液力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中操纵件的动态特性,建立换挡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以转速、节气门开度和驱动模式为参数的发动机模型.依据整车参数,设计换挡规律,提出换挡过程中操纵件的油压控制方法.基于MathCAD数学软件,建立包含驾驶员、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完整的动力传动系统虚拟样机.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仿真原型与平台可预测传动系统在多种工况下相应动态特性,为换挡规律与换挡品质的仿真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