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34篇 |
免费 | 992篇 |
国内免费 | 125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614篇 |
航天技术 | 1929篇 |
综合类 | 1185篇 |
航天 | 19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137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179篇 |
2014年 | 363篇 |
2013年 | 380篇 |
2012年 | 390篇 |
2011年 | 418篇 |
2010年 | 520篇 |
2009年 | 531篇 |
2008年 | 472篇 |
2007年 | 446篇 |
2006年 | 377篇 |
2005年 | 319篇 |
2004年 | 218篇 |
2003年 | 174篇 |
2002年 | 171篇 |
2001年 | 233篇 |
2000年 | 252篇 |
1999年 | 347篇 |
1998年 | 331篇 |
1997年 | 263篇 |
1996年 | 272篇 |
1995年 | 202篇 |
1994年 | 208篇 |
1993年 | 196篇 |
1992年 | 173篇 |
1991年 | 139篇 |
1990年 | 126篇 |
1989年 | 106篇 |
1988年 | 82篇 |
1987年 | 78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3篇 |
1971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针对航空电子波分复用(WDM)网络,提出了一种新的多信道实时调度策略实时多信道加权轮转调度(RMWRR),将多信道分成强实时信道组和尽力服务信道组,通过调整强实时信道组的权值分配和在尽力服务信道组进行权值补偿的方法,在满足强实时消息强实时约束的同时,提高了带宽利用率,可以适应动态消息的权值变化。对经过流量整形的非强实时消息,RMWRR在尽力服务信道组对其提供延迟上界。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RMWRR的强实时调度条件和尽力服务延迟上界。仿真和算例分析验证了该调度策略的强实时约束下的低资源占用和非强实时下的低延迟特性。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速条件下多体干扰与分离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根据国外公开文献设计的类CAV模型,在0.6m×0.6m 跨/超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多体干扰与分离网格测力试验研究,初步获得了典型多体飞行器分离过程中的气动特性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载荷模型气动特性受分离位置变化影响非常明显。载荷模型沿轴向分离时,气动力(矩)逐步接近自由流中气动力(矩)值,载荷模型法向位置改变会引发其气动力(矩)值发生更为剧烈的变化。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尾迹和头激波的发展改变了不同轴向位置处载荷模型的表面流态,从而影响了其气动特性;二是母机模型底部流动具有明显的非对称膨胀特征,不同法向位置处流速大小和方向差异明显,导致载荷模型气动特性随法向位置变化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15.
根据HSK工具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机理建立了HSK工具系统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工具系统刚度的主要因素和载荷与加工质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出HSK工具系统刚度变化的基本规律,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估工具系统的性能不仅要考虑工具系统的静刚度,而且要进一步考虑工具系统的动刚度.最后,给出了HSK工具系统型号的选择原则,并建立了相应的优化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方位向非均匀采样对多通道天线星载SAR成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位向周期性非均匀采样是多通道天线星载SAR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多通道天线星载SAR系统中存在的方位向周期性非均匀采样对成像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建立多通道天线星载SAR回波信号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成对回波理论和匹配滤波原理推导了由方位向周期性非均匀采样所造成的虚假目标位置与强度的计算公式,并结合成像处理过程分析了二维成像处理算法对虚假目标的影响,给出了二维成像处理后所得到的虚假目标强度计算公式。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推导与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Response of Hainan GPS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s to the different strong magnetic storm conditio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P. Shang J.K. Shi P.M. Kintner W.M. Zhen X.G. Luo S.Z. Wu G.J. Wang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includes Cospar's Information Bulletin, Space Research Today)》2008,41(4):579-586
Using the GPS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data at Hainan station (19.5°N, 109.1°E) in the eastern Asia equatorial regions and relevant ionospheric and geomagnetic data from July 2003 to June 2005, we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L-band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activity over this region to different strong magnetic storm conditions (Dst < −100 nT) during the descending phase of the solar cycle. These strong storms and corresponding scintillations mainly took place in winter and summer seasons. When the main phase developed rapidly and reached the maximum near 20–21 LT (LT = UT + 8) after sunset, scintillations might occur in the following recovery phase. When the main phase maximum occurred shortly after midnight near 01–02 LT, following the strong scintillations in the pre-midnight main phase, scintillations might also occur in the post-midnight recovery phase. When the main phase maximum took place after 03 LT to the early morning hours no any scintillation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latter of the night. Moreover, when the main phase maximum occurred during the daytime hours, scintillations could also hardly be observed in the following nighttime recovery phase, which might last until the end of recovery phase. Occasionally, scintillations also took place in the initial phase of the storm. During those scintill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nighttime magnetic storms, the height of F layer base (h’F) was evidently increased. However, the increase of F layer base height does not always cause the occurrence of scintillations, which indicates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of various disturbance processes in ionosphere and thermosphere systems during the storm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