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12篇 |
免费 | 1545篇 |
国内免费 | 42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524篇 |
航天技术 | 751篇 |
综合类 | 402篇 |
航天 | 110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1篇 |
2024年 | 144篇 |
2023年 | 189篇 |
2022年 | 271篇 |
2021年 | 317篇 |
2020年 | 292篇 |
2019年 | 262篇 |
2018年 | 261篇 |
2017年 | 281篇 |
2016年 | 212篇 |
2015年 | 268篇 |
2014年 | 227篇 |
2013年 | 272篇 |
2012年 | 311篇 |
2011年 | 284篇 |
2010年 | 259篇 |
2009年 | 291篇 |
2008年 | 228篇 |
2007年 | 248篇 |
2006年 | 247篇 |
2005年 | 224篇 |
2004年 | 187篇 |
2003年 | 117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9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直连式试验台上,通过调节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壁面扩张角和燃料喷注位置,对燃烧室构型进行了试验优化,并定量分析了燃烧室构型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组织燃烧室形面调节,每个形面进行5种喷注位置的试验,每次试验通过文氏管调节燃料流量实现3个当量比的燃烧室工况。利用试验数据构造了燃烧室性能关于构型参数的响应面模型,经两次渐进优化获得了最佳燃烧室构型,其推力增益比基准构型增大了10.4%;试验误差小于5.0%,且试验调节参数基本呈正态分布;参数影响分析表明燃烧室性能受各耦合因素的强烈影响,各因素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且较小的第1级、第2级扩张角和较大的第3级、第4级燃烧室扩张角以及适当集中靠前喷油、适当提高当量比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燃烧室性能。 相似文献
72.
在月球等地外基地建设中,起重机是必需的工程装备。在施工过程中人员保障能力弱,吊装作业时的摆动应尽可能依靠装备自身的作动能力来进行抑制。利用对动力学系统做负功可损耗其机械能的基本力学原理,提出了一种根据吊挂力控制起重机吊点移动速度的主动减摆方法,从数学上证明了该闭环系统的稳定。据此,设计了由平面2自由度机械臂、通用多轴力传感器和实时仿真控制器组成的系统进行吊机减摆原理验证的实验方案。实测结果表明:在吊点的主动作动下,载荷摆动能快速制动,振动衰减时间缩减至自由振动时的1.53%。 相似文献
73.
74.
为研究机匣抵抗轮盘碎片撞击的能力和破坏方式,找到机匣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用显式非线性动力学软件Dytran计算1/3轮盘碎片与单层和双层靶板的撞击过程.碎片及靶板均选用Johnson-Cook材料本构模型,结合Gruneisen状态方程.撞击过程基于Lagrange算法采用显式有限元计算.结果发现,靶板主要破坏方式为整体塑性变形、剪切撕裂和拉伸断裂;间距较大时双层靶板的弹道极限速度随间距的增加而增大;前靶板厚度比例较小或较大时弹道极限速度较大;单层靶板的抗击穿能力优于厚度均布的双层靶板.因此,通过对双层靶板的厚度和间距进行合理的搭配,能达到比同等厚度的单层靶板更好的抗击穿性能. 相似文献
75.
实现复杂三维结构体及小刚度零件的自动装配是极其困难的,为了解决此类零件难以夹持以及夹持变形的难题,分别设计了针对复杂结构的本体件快换夹持器和针对小刚度零件的气囊柔性夹持器以及针对微小平板类零件真空吸附式夹持器,并融合高精度调整技术以及合理的检测技术,设计了一台面向多种复杂零件的高精度人机协同装配系统。使用Abaqus仿真计算了气囊柔性夹持器对小刚度零件夹持变形的影响,零件特征面的弹性变形仅为1μm。通过装配间隙仅为32μm的轴孔对位装配实验,证明了该装配系统能完成零件间2μm~3μm高精度装配。该装配系统能够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装配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76.
77.
根据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特点研究了SINS/CNS组合导航系统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了分段定常系统(PWCS)的可观测性分析方法和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系统状态可观测度分析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状态可观测度分析方法,在求状态变量的可观测度时,抛开了观测量,只利用可观测矩阵进行分析,然后将该理论应用到SINS/CNS组合导航系统中,证明了其合理性与可行性,进一步根据可观测度分析的结果对系统进行反馈校正,通过仿真结果证明导航精度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78.
79.
文中介绍了电磁发射拦截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了发射线圈组件的三维模型。对不同匝间距和不同截面高度的发射线圈进行了磁场分析,得到了拦截弹所受电磁力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0.
采用RTK-DGPS为参照,对GARMIN GPS15L、Ublox LEA-4S、Gstar GS-87和Gstar GS-89m-J共4种DGPS模块在单机模式、地面伪距差分模式和卫星差分模式下的动态定位精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GARMIN GPS15L 和Ublox LEA-4S,单机定位精度为米级,使用地面伪距差分定位可分别提高动态定位精度20%和87%;(2)总体上看,DGPS模块的地面伪距差分定位精度优于卫星差分定位,卫星差分定位精度优于单机定位;(3)在视野狭窄地段,无论单机定位、伪距差分定位还是卫星差分定位,动态定位精度都受到一定影响,和视野开阔地段相比,精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