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3篇
  免费   1146篇
  国内免费   575篇
航空   3400篇
航天技术   694篇
综合类   397篇
航天   105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32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251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303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0 毫秒
941.
本文讨论了我市住宅小区生活、消防给水系统的水平和状况。  相似文献   
942.
引信作为武器系统的核心控制部分,其可靠性决定了整个武器系统的最终毁伤效果.现有引信可靠性研究多集中于对某型引信或引信某个机构的可靠性分析.基于故障树分析法,以引信系统分析为基础:首先,根据引信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常见的故障模式;然后,根据故障模式建立故障模型并以某型触发引信为例,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影响该型触发引信...  相似文献   
943.
孔繁锵  吴宪云 《宇航学报》2011,32(2):367-379
基于干涉多光谱图像特点和应用环境要求,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信源编码和感兴趣区域编码的干涉多光谱图像压缩算法。编码端通过关键帧预测出边信息帧,然后联合估计的边信息帧和插值分布的概率模型在编码端进行比特平面码率估计,最后采用基于率失真提升的感兴趣区域编码,调整图像不同区域的率失真斜率来进行更合理的码率分配。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比传统算法更好地保护了多光谱图像的光谱信息。在不同压缩比的情况下,这种编码方式在干涉多光谱图像压缩系统中可获得较好的效果,算法复杂度低。  相似文献   
944.
黄杰文  祁海明  李杨  禹卫东 《宇航学报》2011,32(11):2387-2394
为解决DBF\|SAR系统数据率巨大和星上处理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各通道回波和距离向匹配滤波器都1比特量化的处理方法。首先证明当回波信噪比较低时,符号位已包含了目标的幅度信息,从而为1比特量化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利用各通道间信号相关性强而噪声相关性弱的特点,通过数字波束成形技术,提高了系统信噪比。接着探讨了该方法的硬件实现结构和资源消耗情况。最后,仿真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在不明显降低成像质量的前提下,简化了系统电路设计和减小了数据率,对DBF\|SAR系统的工程实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5.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于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ComponentAnalysis,ICA)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精确度,并解决ICA分离的图像分量排序不确定问题,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核独立分量分析(KernelIndependentComponentAnalysis,KICA)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小波变换对遥感图像进行分解,得到由图像的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组成的分块向量,然后利用核函数将分块向量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中,再在该空间中用ICA方法分离出互相独立的向量,最后根据分离出的向量中高频分量的差异自动分辨出变化分量。文章给出了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及近年提出的基于主分量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基于ICA、基于KICA三种变化检测方法的试验结果,并进行了分析和定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能更好地分离出遥感图像的变化信息,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并实现了变化检测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946.
伍升钢  钱山  谭炜  张智斌  李恒年 《宇航学报》2013,34(9):1224-1230
针对分布式卫星绕飞轨道构型设计与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Hill方程的绕飞构型设计算法,给出了绕飞角与升交点赤经偏差和轨道倾角偏差的关系,并分析了绕飞角的稳定性;根据分布式InSAR卫星绕飞构型特点提出了基于开普勒轨道实现特定绕飞角和绕飞半长轴的双层迭代轨道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方法设计的绕飞构型稳定,捕获控制策略简单可行、控制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7.
948.
刘寅  吴顺君  吴明宇  李春茂  张怀根 《航空学报》2012,33(11):2028-2038
利用宽带阵列接收信号的空域稀疏性,将宽带信号的波达方向(DOA)估计转化为一个稀疏信号重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宽带信号DOA估计算法。该算法将宽带信号分解为多个子带信号,联合利用多个子带信号的空域稀疏性进行重构。它是对用于稀疏重构的标准的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的推广,可适用于多冗余字典的信号模型。另外,通过对多快拍的阵列接收信号进行奇异值分解(SVD),提取信号子空间作为算法的输入数据,可以在有效减少运算复杂度的同时,提高对噪声的稳健性。与传统的宽带阵列DOA估计方法相比,该算法能够用于低信噪比、快拍有限和信源相关性较高的场合,同时算法的性能对信源个数的估计值不太敏感。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相对现有的基于子空间类的方法,具有更好的DOA估计性能。  相似文献   
949.
CMEs (Coronal Mass Ejections) are an important means of energy release in the solar corona. Solar Polar Orbit Radio Telescope (SPORT) is a mission being proposed for observing the propagation of interplanetary CMEs from solar polar orbit. The main payload onboard SPORT is a synthetic aperture interferometric radiometer, which receives radio emission of interplanetary CMEs. It is identified that there are mainly three radio emission mechanisms of CMEs, i.e., bremsstrahlung, gyrosynchrotron emission and plasma emission. Among these emission types, bremsstrahlung emission is the main e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high-density plasma clouds of interplanetary CMEs. Gyrosynchrotron emission is the continuous emission generated by high-energy electrons from CMEs, while plasma emission is the main mechanism of transient radio bursts from CMEs. In this paper, the gyrosynchrotron emission of interplanetary CMEs is focused on. Firstly, the mechanism of gyrosynchrotron emission is reviewed. Secondly, a review of the physical parameter models of background solar wind and interplanetary CMEs is presented. After these,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d polarization of gyrosynchrotron emission of interplanetary CMEs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Finally, the detectability of gyrosynchrotron emission of interplanetary CMEs by radio meters is discussed briefly.   相似文献   
950.
刘璟  王玲  胡东飞  铁鸣  吴旭生 《航天控制》2012,30(3):73-77,87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研制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涉及总体、气动、结构、控制、防热、动力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相互作用、高度耦合的子系统。全系统、全流程的仿真验证与性能评估能够为设计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缩短研制周期。而气动、结构、防热等专业的仿真建模和模型解算基于有限体积法或有限元方法,依赖于不同的工具软件,且网格的划分方法不同。本文研究了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多物理场耦合建模方法,研究并实现了异构网格耦合界面之间与耦合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法,从而实现了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多物理场耦合建模与仿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