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60篇 |
免费 | 5447篇 |
国内免费 | 213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674篇 |
航天技术 | 2567篇 |
综合类 | 1171篇 |
航天 | 43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3篇 |
2023年 | 446篇 |
2022年 | 1110篇 |
2021年 | 1201篇 |
2020年 | 1062篇 |
2019年 | 920篇 |
2018年 | 974篇 |
2017年 | 1140篇 |
2016年 | 827篇 |
2015年 | 923篇 |
2014年 | 926篇 |
2013年 | 1017篇 |
2012年 | 1118篇 |
2011年 | 1115篇 |
2010年 | 1014篇 |
2009年 | 999篇 |
2008年 | 931篇 |
2007年 | 956篇 |
2006年 | 915篇 |
2005年 | 719篇 |
2004年 | 595篇 |
2003年 | 419篇 |
2002年 | 397篇 |
2001年 | 315篇 |
2000年 | 227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利用脉冲星估计星载原子钟钟差是实现卫星自主守时的途径之一。为充分分析基于脉冲星的自主守时系统性能,利用实测的星载原子钟钟差数据和中子星内部组成探测器(neutron star interior composition explorer, NICER)的PSR B1937+21脉冲星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星载原子钟和脉冲星的误差特性。设计了脉冲星守时系统框架和星载原子钟钟差估计方法。以实测的星载原子钟钟差数据为基础,计算分析了脉冲星守时系统的性能。计算结果表明,若脉冲星的脉冲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 TOA)解算精度为1 μs/30 d,则原子钟钟差估计精度可达到优于1 μs的水平,初步验证了脉冲星守时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22.
实时遥测数据处理系统借鉴了事后处理中多站原始数据对接设计思路,实现了实时遥测原始数据对接。实时对接数据处理具备了实时处理的速度和事后处理的质量,提供了一种全程连续的结果,并能克服部分设备数据散乱造成的参数误解问题,更好地满足了任务需求。实时对接技术是实时遥测数据处理系统中的亮点和难点,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以遥测数据帧为粒度的实时多站遥测原始数据对接方法,分析了实时对接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难,给出了方法实现的关键步骤、核心算法和具体流程,并指出了与事后对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难点。最后,对方法的应用效果分别同单站设备结果、事后对接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比对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和鲁棒性。该方法已多次应用于实时任务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23.
时间应用的广泛性以及授时战的提出,使国家更加重视授时服务体系的完备性以及灵活性。为顺应授时战要求,从我国整体授时体系出发,简单介绍授时系统的工作原理,从多方面对比各类授时系统;主要分析了我国陆基无线电授时系统的发播程序以及信号格式等,对BPM短波呼号以及时码结构进行补充与修正,并讲解对陆基无线电授时信号的解算过程,利用实际试验验证解算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我国目前授时体系的现状以及授时战的要求,给出应对授时战的技术路线,对未来我国授时体系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24.
针对传统紧固件安装点(钉点)创建方法普遍存在的布点效率低下、不易修改等缺陷和不足,利用CATIA 知识工程技术实现紧固件安装点的自适应快速创建。通过创成式生成曲线的方式构建钉点辅助线用户自定义特征(UDF)模板,该模板的优势在于可通过更改其输人元素实现辅助线的快速生成,且可以避免布点时直接使用几何拓扑元素导致的钉点更新失败。将钉点布置条件要求进行参数化,并通过创建的 CATIA 知识工程阵列对同一类型的辅助线进行批量处理,最终实现基于曲线的钉点自适应创建。本方法运用参数化设计理念,实现了钉点位置、个数自适应更新的功能,从而有效减少了因重复性操作导致的人因错误,提高了设计人员布点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25.
通过激光遥感获取气溶胶、云垂直分布情况,对研究气溶胶、云微物理特性、辐射强迫效应以及污染物传输等具有重大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激光雷达受激光器能量、发散角以及透过率等影响,会导致各雷达面对同一目标物探测数据不一致。随着地基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逐步规模化、标准化,对雷达组网观测一致性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组网激光雷达数据高质量和高可靠性,在雷达系统自标定基础上,利用太阳光度计、大气分子模型获取激光雷达系统常数,确保各激光雷达回波信号定量可比。通过激光雷达组网观测进行探测目标一致性比对试验,以验证激光雷达系统探测一致性精度。结果表明:标定后,532 nm距离修正信号在1~2 km区间相对偏差从64.89%降低到22.16%,在2~5 km区间相对偏差从49.26%降低到8.90%,在9.5~11.5 km相对偏差从46.83%降低到10.91%;532 nm退偏比在1~2 km区间相对偏差从69.68%降低到20.68%,在2~5 km区间相对偏差从71.24%降低到6.69%,在9.5~11.5 km相对偏差从140.24%降低到9.02%;532 nm后向散射系数在1~2 km区间相对偏差从37.45%降低到23.63%,在2~5 km区间相对偏差从29.15%降低到21.45%,在9.5~11.5 km相对偏差从76.02%降低到24.16%。组网激光雷达数据结果一致性较好,可在多站点进行高精度探测,在气候变化研究、碳排放监测和环境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大规模大气变化规律研究提供高质量、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526.
随着星载软件的复杂度与体量不断增加,对软件在轨重构并进行更新维护的功能愈发重要。当软件越来越大时,使用低速通道进行重构的方案在时间上难以满足在一个测控弧段内重构软件的需求。同时,大软件使得数据存储空间更为紧缺,无法使用三模冗余等传统方法保证程序数据的可靠安全。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高速通道的可靠的大体量星载软件重构方案。以固化在PROM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上的引导监控程序作为根本保障,构建一个存于MRAM (磁随机存储器)上专门用于高速重构软件的安全模式程序作为方案核心,并给星载软件加入自重构功能作为最常用的重构方式。通过地面测试与在轨实验表明:该方案能够保证大体量软件重构功能的高速度与高可靠性,让星载软件的更新与维护更加安全与便捷。 相似文献
527.
528.
529.
针对星地高速遥感传输信道中客观存在的码间串扰、信道不确定性等情况,提出采用双模式自适应盲均衡方法,综合了CMA(Constant Modulus Agorithm,恒模算法)均衡器的高稳健性以及LMS(Least Mean Square,最小均方算法)均衡器的高精度等优势。方法在均衡初期,利用CMA均衡器实现快速收敛;在MSE(Mean Square Error,均方误差)较小时切换为LMS均衡器,完成高精度收敛,实现了星地高速传输信道失真信号的快速高精度校正。 相似文献
530.
某型连接器支架普遍出现断裂现象,经判断原因是动强度设计不合理,在振动载荷作用下发生疲劳破坏,为了确保支架不出现结构损伤,保证飞行安全,需要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分析。基于克希霍夫理论,采用有限元分析手段,通过改变厚度、材料与结构形式的方法,对支架进行模态分析与随机响应分析,最终得到了在满足动强度设计要求的情况下质量最轻的支架。根据分析结果总结了一种结构优化设计分析的流程:先改结构形式,用相对系数判断优劣;再选疲劳性能好的材料;最后选择合适的厚度。该流程在本文中得到有效实施,可在今后用于相似结构的优化设计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