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71篇
航空   441篇
航天技术   199篇
综合类   166篇
航天   2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本文研究微重力条件下悬浮区中的表面张力梯度驱动对流。采用有限元方法数值研究二维、轴对称悬浮区中的定常流动和温度分布,讨论P_r数及自由面上散热条件的影响。计算表明,P_r数(M_α数)增大时,流区大部分自由表面上温度梯度减小,流区流速较小,对流热输运较扩散效应增强。只要能维持自由面上一定的温度梯度,在较大的P_r数(M_α数)时,仍能得到收敛的定常解。  相似文献   
542.
高技术航空发动机因结构紧凑、气动耦合密切而面临着下游畸变问题,影响压气机的性能,因而有必要研究下游畸变对压气机特性和喘振裕度的影响。本文提供了一种预测轴流压气机出口流场畸变对其特性和喘振裕度影响的方法,并具体分析了下游周向总压畸变对某单级轴流压气机特性和喘振裕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3.
本文首先讨论双向加肋壳, 线性理论应用的可能性。计算结果说明, 当肋比重较大时, 线性理论与实验结果估计可以相当一致。其次, 在线性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Теребущко所没有讨论过的,矩形格框和薄壁断面肋加强的情形。最后, 实例计算表明矩形格框比方形格框, 对减轻结构重量来说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544.
多管脉冲爆震发动机共用喷管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有限速率基元化学反应模型和二维迎风型TVD格式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形式的共用喷管设计对多管PDE非定常流动的影响,化学反应模型采用H2/O2/N2的11组分23步反应.数值研究的结果表明:共用喷管对多管PDE中流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单管点火的情况下,爆震波传播过程中由于喷管内表面作用产生的反射激波回传有利于旁通爆震管的起爆,喷管可以改变点火爆震管封闭端的压力变化历程,收敛扩张喷管的多管PDE封闭端的压力高于收敛喷管和扩张喷管;共用喷管使得各个爆震管的起爆和运转过程中存在相互影响,设计合理的共用喷管对优化多管PDE的性能和保证PDE协调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5.
电子束辐照多层介质能量沉积规律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束辐照多层介质能量沉积规律研究是进行脉冲电子束辐照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一个难点。文章利用改进的SANDYL程序构建模型,计算了在200 J/cm2能通量下,具有不同平均入射动能的电子束辐照碳酚醛/铝/碳酚醛/铝(C-ph/Al/C-ph/Al)结构和铝/金/铝/金(Al/Au/Al/Au)结构时的能量沉积情况,并由此得出电子束辐照多层介质时的能量沉积规律:在能通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入射电子平均动能的增加,其穿透能力逐渐增强,但是沉积能量的峰值逐渐减小,且峰值的位置逐渐向靶内层偏移;在每层介质内部,随着电子入射平均动能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能量沉积剖面;在介质交界面处,由于阻止本领的不同,沉积的能量不连续。  相似文献   
546.
 针对某大展弦比多控制面弹性机翼风洞模型,分别从频域和时域进行阵风响应分析和阵风响应减缓控制律设计。采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律,通过操纵位于0.6和0.8翼展处的内外侧控制面减小由正弦阵风引起的翼尖加速度(WTA)。低频段的阵风减缓的数值分析与风洞试验结果均表明:多控制面的阵风减缓效果优于单控制面。当来流速度为14 m/s时,针对频率为2~5 Hz的阵风,采用多控制面得到的WTA减小10%~24%;当来流速度在8~16 m/s时,针对频率为2 Hz的正弦阵风,闭环状态下的翼尖加速度减小10%~40%;结构有限元模型与真实模型存在工程允许的误差导致理论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的工作对工程实际中采用阵风减缓技术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7.
以石墨作为基体材料,与铜合金组合,通过热等静压浸渍工艺处理,研制出铜/石墨复合材料,并观察其微观结构,讨论了复合材料强度与铜含量及其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强度随铜含量增加而提高,密度大于3.0 g/cm3时,抗压强度可达到350 MPa,此时铜相在复合材料中已形成连续相.浸铜石墨对等离子喷涂Cr2O3的摩擦因数为0.24~0.26,表明复合材料的摩擦和润滑性能仍以石墨相的性质为主,该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较好的韧性和摩擦润滑性能,满足液氢环境工况下的动密封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48.
铝-铝超高速碰撞闪光现象的初步实验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恩凌  张庆明  张健 《航空学报》2009,30(10):1895-1900
 为了研究不同碰撞参数条件下超高速碰撞闪光的特点及闪光温度的变化规律,构建了高温计及附属实验测量系统平台,利用该平台进行了超高速碰撞闪光的初步测量。根据Planck辐射的基本理论,对每次实验的碰撞闪光强度进行了4种波长的采集并对温度进行了拟合计算,得到了碰撞闪光温度历史。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弹丸、靶板材料均为LY12铝而言,碰撞角度(与靶板平面夹角)相同、碰撞速度在5.35~5.97 km/s范围内时,碰撞速度对碰撞闪光温度影响不明显;然而,碰撞速度相近,碰撞角度越大,碰撞闪光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549.
We analyze the magnetic structures in the near-tail at Xgsm = −17.5 Re on September 19, 2003 by Cluster. During the course of a substorm event, the earthward propagating plasmoid and flux ropes in the near-tail are observed. The earthward propagating plasmoi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bipolar Bz and By signatures. The two flux ropes are embedded within the earthward plasma flows, which might be referred to the population as ‘‘BBF-type’’ flux ropes. The first flux rope diameter is about 0.7 Re and duration based upon the Bz signature is ∼20 s, while the second one diameter is about 1.4 Re and duration is ∼30 s. The earthward propagating plasmoid and flux ropes could have influence upon the dipolarization and injection in inner magnetosphere. The Cluster observations of earthward propagating plasmoid and flux ropes can be interpreted as strong evidence for multiple X-lines. Our observ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multiple plasmoids or flux ropes are formed repeatedly and ejected tailward in the course of geomagnetically active time.  相似文献   
550.
轨道舱泄压过程产生的扰动力是载人飞船轨道动力学模型中的主要误差源之一,泄压扰动的影响在沿迹方向上的误差可达几千米。针对轨道舱泄压过程建立了半经验动力学模型,并结合船载微重力加速度计测量数据及导航数据对三个模型参数进行求解。计算结果表明,返回制动开始点的轨道预报精度提高了一个量级,这说明模型的建立对于解决轨道舱泄压扰动的影响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