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5篇 |
免费 | 402篇 |
国内免费 | 15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37篇 |
航天技术 | 138篇 |
综合类 | 84篇 |
航天 | 3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79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70篇 |
2009年 | 81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841.
针对四元数非线性滤波在姿态估计中噪声为非理想高斯分布时随机模型的失配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四元数约束容积卡尔曼滤波(GM-QCKF)。讨论了四元数在容积卡尔曼滤波中的加权均值方法,并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对高斯分量更新与求和从而精化随机模型,最后通过两步投影理论做归一化限制,有效地改进了四元数约束容积卡尔曼滤波的稳定性。通过仿真测试,表明GM-QCKF可明显提高姿态估计精度;跑车试验验证了GM-QCKF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精度和稳定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842.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RLV)是未来实现快速、可靠及廉价进出空间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对RLV再入段的轨迹优化、制导及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在RLV再入轨迹优化方法上,分别从间接法、直接法以及伪谱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深入分析每类方法特点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在RLV再入制导方法上,分别从离线标称轨迹制导、在线轨迹重构制导、预测校正制导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每类再入制导方法进行了优缺点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在RLV再入姿态控制方法上,分别从线性控制方法、非线性控制方法、智能控制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对RLV再入制导控制一体化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未来RLV制导控制一体化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43.
844.
进口形状对内转式进气道的起动特性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进口形状对高超声速内转式进气道低马赫数起动特性的影响,设计了分别具有矩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进口形状的4个进气道,然后利用仿真方法对其不起动/再起动流场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矩形和椭圆形进口进气道的再起动马赫数相近,正方形和圆形进口进气道的再起动马赫数相近,且后两者的再起动马赫数偏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再起动能力的差异可能是由进口的宽高比不同所导致,因此设计了不同宽高比系列的进气道,并对其不起动/再起动流场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宽高比对进气道起动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宽高比越大,其再起动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845.
846.
847.
通过搭载在某MEO、IGSO轨道卫星上的单粒子探测器对XQR2V3000 FPGA配置存储器进行了在轨单粒子翻转探测。利用一种基于复位计数统计的FPGA配置存储器单粒子翻转的监测方法,并对在2016年太阳活动平静期以及2017年9月6日太阳耀斑爆发期的2颗MEO卫星以及1颗IGSO卫星的XQR2V3000 FPGA配置存储器单粒子翻转次数进行统计,依据卫星轨道根数获得了翻转事件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太阳平静期,设备等效铝屏蔽厚度为6 mm的情况下,处于MEO轨道和IGSO轨道的XQR2V3000配置存储器单粒子翻转率分别为 0.513 次/(器件·天)和0.491次/(器件·天),分别为CREME96模型预测结果的22.4%和16.9%,两种轨道的翻转率相当。在太阳耀斑爆发期间,MEO与IGSO轨道单粒子翻转率分别上升为2.5次/(器件·天)和 5次/(器件·天) ,比平静期高了一个数量级。试验所得的单粒子翻转率可为相同轨道卫星电子设备单粒子翻转率的预示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848.
849.
850.
为了优化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料喷注系统,提高燃烧性能和发动机可靠性,基于串联凹腔燃烧室构型,对不同燃料喷射方式下液态煤油超声速燃烧进行了三维数值研究,着重分析了壁喷与环喷两种燃料喷射方式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并与试验测得的壁面静压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环喷改善了掺混效果,使燃料在流道中分布均匀,使其燃烧效率比壁喷提高了4.36%;两种喷射方式下沿程总压损失基本相当,在出口处总压损失了约50%;在第二排喷点下游,环喷得到的CO2分布范围比壁喷大,且更均匀,体现了其促进燃烧的特性;环喷因燃料动压比较壁喷的小,故其燃料穿透深度比壁喷小。综合来看,建议在相同的燃料当量比下,选择壁喷方式,以简化燃料喷注系统,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