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航空   28篇
航天技术   10篇
综合类   23篇
航天   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The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sodium lidar, located in Fort Collins, CO (41N, 105W), is capable of both daytime and nighttime operations and has conducted a number of continuous multiple-day observational campaign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ree such campaigns, lasting between 80 and 90 h, were conducted during August 2002–2004 when mesospheric winds and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were collected simultaneously. These data were processed to extract the vertical structure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quasi-two-day wave, which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in the power spectra. The quasi-two-day wave in temperature, zonal wind and meridional wind was analyzed for each year, indicating that the wave activity in 2003 was weaker than the other two years. Concurrent TIMED/SABER (2002–2004) and TIMED/TIDI observations (2004) in August were also processed. The SABER temperature shows a quasi-two-day wave with a dominant westward propagating zonal wavenumber four (s = −4) component in 2002 and 2004 but not in 2003. Analysis of the TIDI winds in August 2004 also indicates significant quasi-two-day wave activity, with the zonal wavenumber three and four components of comparable strength. The results of this coordinated ground-based lidar and TIME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during August are presented.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quasi-two-day wave is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62.
差温加热的三维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差温无模锻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要在金属坯料土产生大的差温所采取的方案。运用ANSYS软件对圆柱体坯料局部加热和局部冷却过程进行了热分析。热分析中考虑了坯料的初始温度、外加热源和冷却源的热流密度以及坯料和空气的对流传热。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了获得最佳温度场的主要相关参数的取值,为以后进行差温无模锻造过程的应力、应变场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3.
为了获得起落架载荷传递以及评估几何非线性和静不定对起落架载荷传递的影响,同时探索起落架结构有限元梁模型的建模方法,应用HyperMesh和Ansys联合仿真的方法搭建某型具有局部静不定特征的前起落架、主起落架有限元梁模型;使用此模型进行三种载荷工况的静力学计算,获得考虑静不定和几何非线性的起落架接头和截面载荷,以及在单位载荷作用下起落架的航向、侧向和扭转刚度,并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方法和传统方法获得的接头载荷有差异,部分差异超过了±10%,最大差异达到30%;计算前起落架外筒横梁、斜梁截面内力的传统方法及其简化具有合理性,对起落架支柱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能够对运动目标进行高分辨率雷达成像。本文利用波音727飞机的外场真实数据研究了ISAR的信息处理,它包括运动补偿和成像。文中给出并比较了实现IS—AR运动补偿的几种方案,它们是距离对准的空域法和频域法,相位补偿的散射点基准法和多普勒中心跟踪法。我们对完成了运动补偿的等效转台数据进行了FFT—距离多普勒成像和超分辨成像。波音727飞机的外场数据处理结果证明了文中所述的ISAR运动补偿和成像方法是正确和有效的,同时也说明了超分辨成像的优越性。它不仅有利于雷达目标的识别和分类,而且能够降低ISAR的大带宽要求和克服大转角ISAR运动补偿的困难。  相似文献   
65.
粘性耗散对微管内部液体温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流经内径分别为19.6μm和44.2μm石英管,实验研究了粘性耗散对微管内部流动的影响.采用微区热成像技术,使用红外成像仪加特种放大镜头测量了微管内部由于粘性耗散导致的温升△T,同时测量到相应的压降与流量,从而获得摩擦因子f、△T及雷诺数Re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低Re数下,f的值与HagenPoiseuille理论预测值几乎一致;随着Re数的增大,工质与微管为壁面之间高的速度梯度引起粘性耗散导致工质温升,进而使得f的实验值增加.f的实验值与Hagen-Poiseuille理论预测的最大偏差达到15%~20%.  相似文献   
66.
采用机械合金化+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掺杂合金元素Al的Cr-20Nb合金,研究Al对Cr-20Nb合金在1100℃和1200℃下高温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元素Al能促进Cr-20Nb合金氧化时生成AlNbO4复合型氧化物,该复合型氧化物能有效抑制Cr2O3,的挥发反应,从而改善Cr2O3,氧化层的致密性,并提高氧化膜的粘附性,导致合金抗氧化性显著提高。不同Al含量的Cr-20Nb合金氧化增重均近似于抛物线规律。  相似文献   
67.
通过具体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说明如何用8位单片机实现ARINC429总线数据传输。简要介绍DEI1016芯片,并通过控制完成8位并行总线和32位串行总线的转换。  相似文献   
68.
用 Clohessy-Wiltshire 方程求解航天员出舱运动轨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航天器相对运动动力学Clohessy-Wiltshire方程,求出方程的分析解,研究航天员出舱后的运动轨迹。其结论可推广到对接航天器分离后的运动轨迹、卫星和运载分离后相对运动轨迹、航天器上抛射物体的相对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69.
应力波在变截面杆中传播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HONDO有限元程序对应力波在变截面杆中的传播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采用有台阶的锥形调制器取代现有调制器可以解决手提式铆枪过重的问题。有台阶的调制器对应力透射波的放大效果不会有明显变化,但可减轻重量50%以上。同时利用该程序对应力波在不同几何构形的调制器中的传播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输出波形的质量对应力波调制器的几何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锥体的底角和直径范围。  相似文献   
70.
佘志舜  朱兆达 《航空学报》1995,16(4):114-117
在ISAR距离对准频域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ISAR运动补偿法。它将距离对准和相位补偿同时进行,因而能够简化运动补偿环节,减少运动补偿计算量。从理论上证明了所采用的相位补偿法与多普勒中心跟踪法是等效的。最后利用ISAR外场实测数据和微波暗室数据进行了验证,并且考察了所述方法的噪声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