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6篇
航空   126篇
航天技术   34篇
综合类   21篇
航天   6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91.
选取四种不同软化点的浸渍剂沥青和四种不同结构织物,采用低压浸渍-常压碳化的致密化工艺,制备C/C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浸渍剂种类和织物结构对致密化效果都有影响,并指明造成传统工艺致密化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碳化时沥青的流淌。  相似文献   
192.
A summary of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hypersonic plasma actuators for flow control is attemp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plasma actuator is derived from an electromagnetic perturbation and amplifies by a subsequent viscous–inviscid interaction. Computational efforts using drift-diffusion theory and a simple phenomenological plasma model, as well as experiments in a hypersonic plasma channel, have shown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electro–aerodynamic interaction as a hypersonic flow control mechanism. In principle, the plasma actuator based on magneto–aerodynamic interaction should have an added mechanism in the Lorentz force, making it even more effective as a flow control mechanism. However, this approach also incurs additional challenges and complications due to the Hall effect.

Magneto–aerodynamic interactions have also been demonstrated for separated flow control, albeit in a very limited scope. Numerical simulations based on a simple phenomenological plasma model have shown the feasibility of separated flow suppression in shock-boundary-layer interaction over a compression ramp at a hypersonic flow of Mach 14.1. The control mechanism relies on the Lorentz force to energize the retarded shear layer in the viscous interacting region, but the effectiveness of momentum transfer via inelastic collision requires further validation.  相似文献   

193.
燃速调节剂对RDX/AP/HTPB推进剂热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含不同燃速调节剂(亚铬酸铜、草酸铵、碳纤维)的RDX/AP/HTPB推进剂热分解性能,研究发现,调速剂对推进剂燃速的影响与其对推进剂主要组分(RDX、AP和HTPB)峰温、推进剂初始放热量的影响密切相关,燃烧催化剂亚铬酸铜和碳纤维使RDX,AP的分解峰温降低,使推进剂的初始分解阶段放热量增大,分解放热峰增多,故导致推进剂燃速增加,而草酸铵使RDX的分解峰温升高,使推进剂的初始分解阶段放热量降低,所以导致推进剂燃速降低。  相似文献   
194.
QD—128航改燃机燃烧室设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QD-128燃气轮机燃烧室的设计要求,分析了某航空发动机主燃烧室改为燃气轮机燃烧室的可行性,简要介绍了QD-128燃气轮机燃烧室主要部件的设计特点,并对装配和试运转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195.
常压固化成型的大锥角重叠缠绕玻璃/酚醛防热层,容易产生在小锥角防热层中不常见的一些缺陷。对大锥角防热层的亚缺陷进行无损检测、烧蚀性能、力学性能及扫描电镜分析,分析表明亚缺陷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6.
尚耀星  吴帅  焦宗夏  王晓东 《航空学报》2009,30(7):1331-1340
 揭示了传统模型的建模精度是影响电液负载模拟器极限性能研究的主要问题。分析并建立了多刚度与非线性复合数学模型,引入了基于舵机安装刚度、负载刚度、力矩传感器刚度、加载马达轴刚度的多刚度模型;合成了伺服阀的流量非线性、系统的饱和与摩擦等非线性环节;并与传统线性模型进行了比对分析与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结果表明复合数学模型更真实而且精确地表征了系统物理情况,为系统结构参数优化设计和控制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7.
基于一维管道瞬变流理论和数值谱方法,给出了求解推进剂供应系统管路内液体非定常流动控制方程的Chebyshev超谱粘性法。与常规谱方法相比,该方法有效地克服了由于解的间断或大梯度变化而发生的非物理振荡现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收敛速度,提高了计算效率。以一段两端分别连接贮箱和阀门的等截面圆直管为例,利用该方法对阀门关闭后管道内水击现象进行了计算,给出了相应的水击压力仿真结果,并分别与采用特征线方法和传统谱方法求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8.
一种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滚转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乾  赵忠良  王晓冰  李玉平  马上 《航空学报》2018,39(3):121553-121553
研究近空间高升阻比构型高超声速飞行器面临的复杂稳定性问题,对其机动飞行安全和操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静、动态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开展了类HTV-2飞行器布局典型马赫数和迎角下,滚转方向静稳定性、单自由度和两自由度俯仰/滚转耦合运动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飞行器滚转方向为静稳定;自由振动的滚转单自由度运动为衰减振动曲线,动导数为负值,表现为动稳定;强迫俯仰/自由滚转两自由度耦合运动情况下,由于惯性力矩和非对称滚转力矩共同作用,导致滚转出现振幅周期性变化的极限环运动,甚至失稳发散。  相似文献   
199.
树脂基防热材料长时间烧蚀后的变形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树脂基防热材料长时间烧蚀后变形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某改性石英纤维织物/酚醛复合材料烧蚀后碳层厚度、不同温度线胀系数及力学性能的测试分析,提出内部热应力是导致材料长时间烧蚀后变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0.
富氧燃气发生器-供应系统耦合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上  刘红军  陈建华  李斌 《推进技术》2013,34(11):1448-1458
针对试车中燃气发生器及供应系统自发地产生一阶纵向压力振荡,对系统中各环节建立了满足声学分析的线性化传递矩阵模型,包括液体管路模型、敞口型离心喷嘴动力学模型、流量调节器模型、光滑燃尽曲线的燃烧模型、一维分布参数的燃气流动模型等。求解了发生器相对推进剂流量扰动的幅频响应、液氧和煤油供应系统的喷注导纳。采用Nyquist稳定性判据讨论了发生器和供应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耦合稳定性。计算结果与试车现象吻合。在中频范围内,发生器室压对两路推进剂流量脉动都能产生较大的响应,煤油流量扰动引起较大的熵波幅值。由于液氧头腔的容积较大,液氧喷注导纳在宽频范围内都有较高的幅值,且在600~800Hz之间明显大于煤油喷注导纳幅值。发生器-供应系统存在中频不稳定的机理是液氧供应系统出口流量振荡与发生器内声学振荡相耦合。液氧喷注压降和发动机工况的降低对耦合稳定性均产生不利的影响。增加液氧喷注压降可以减小液氧流量振荡的反馈,提高系统的中频耦合稳定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