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34篇
航空   221篇
航天技术   50篇
综合类   12篇
航天   8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Following the successful maiden flight of the Long March 11(LM-11) launch vehicle from the 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in September 2015, the first sea-launched carrier rocket dedicated to provide a launch service for small satellites and their constellations, the Long March 11 Sea Launch(LM-11 SL) has been under development by the 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CALT) and the China Great Wall Industry Corporation(CGWIC). It is planned to commence launch service in 2018. Based on the LM-11, a land-launched four-staged solid launch vehicle which has entered the market and accomplished launch missions for several small satellites in the past 3 years, the newly adopted sea launch technology enables transport and launch of LM-11 SL from maritime ships, providing flexible launch location selection.After inheriting the mature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ies from previous members of the Long March launch vehicle family and adopting a new way of launching from the sea, the LM-11 SL is capable of sending payloads into low Earth orbits with all altitudes and inclinations, from 200 km to 1000 km, from equatorial to sun synchronous, within a shortduration launch campaign. The LM-11 SL provides a flexible, reliable and economical launch service for the global small satellite industry.  相似文献   
92.
为满足"高分三号"卫星8年长寿命在轨数据处理需求,须开展针对数据处理单元(DPU)的可靠性设计验证。针对星载DPU,采用基于阿伦尼斯(Arrhenius)模型的加速因子估计方法进行高温加速寿命试验方案设计与分析,并给出故障判定及处理准则。8年加速寿命试验结果验证了DPU产品各项功能和性能满足技术指标。加速寿命试验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低的成本快速估计星载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在航天产品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
张红军  朱志斌  尚庆  刘智勇  沈清 《航空学报》2019,40(10):122930-122930
为促进锯齿形转捩片在高超声速进气道中的应用,以地面风洞条件下的二元进气道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精度大涡模拟方法对锯齿形转捩片在三级压缩楔面上触发的边界层转捩现象开展了研究。数值方法基于隐式亚格子模型,空间离散采用高精度通量限制型紧致格式,时间推进采用显式Runge-Kutta方法。数值模拟清晰捕捉到了边界层转捩的空间发展演化过程,并获得了统计平均流场以及流场脉动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转捩片能够有效触发进气道压缩面边界层转捩;通过与等熵压缩面及单楔面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获得了转捩片触发边界层转捩的内在机理,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
针对飞机隔热结构中金属筋条的热桥问题,设计了两类典型飞机隔热结构构型。为了研究分析热桥效应对隔热性能的影响,对各构型进行瞬态热传导有限元分析,得到在热面温度分别为100℃,200℃,300℃,424℃时考核点的温度,并通过隔热性能实验验证了有限元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热桥对隔热结构的隔热性能有较大影响,设计隔热结构时应充分考虑热桥现象;提出了热桥阻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高频地波雷达的海上目标探测能力与电离层杂波的抑制效果息息相关,而电离层杂波的复杂性与变化多样性又为抑制带来了难题。为实现电离层杂波的抑制,分析了电离层杂波的混沌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抑制方法,解决了粒子群算法易早熟和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提出一种自适应概率变异的策略,丰富了种群多样性,使得整个迭代过程中粒子群能够跳出当前最优,寻得全局最优。实测实验表明,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PSO-WNN)能够基本预测电离层杂波的数值,进行电离层杂波的抑制,有效改善了信噪比,对电离层杂波的抑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
吴辰  陈超  尚琨  张煜东 《飞机设计》2024,44(2):19-23
针对军用飞机机电系统论证和设计中,缺少评估系统代价和设计冗余的方法和指标,通过开展飞机机电系统的能量使用效能分析,提出一种通过量化加权燃油代偿损失、电能利用率、液压能利用率、燃油热沉利用率等基本指标计算的效能综合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军用飞机机电系统能量模型架构构建方法,并研究明确了军用飞机机电系统的能量使用效能评估流程。上述效能综合指标和评估流程,能够为后续军用飞机型号机电系统的论证和原理方案评估提供有力的量化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97.
尚琳  刘国华  张锐  李国通 《宇航学报》2013,34(7):926-931
针对Sage Husa自适应滤波方法存在的窗函数开窗大小选择问题,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学习估计系统协方差矩阵的自适应Kalman滤波算法。该算法以Kalman滤波预测残差向量作为网络输入,通过网络分段离线学习确定预测残差向量与预测残差协方差矩阵间的非线性关系,自适应地估计Kalman滤波系统协方差矩阵。将其应用到自主定轨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本文算法自主定轨60天星座平均URE误差小于1.9米,且能够快速跟踪到系统噪声的突变,较Kalman滤波方法和Sage Husa自适应滤波方法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98.
星际小推力转移任务发射机会的快速搜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小推力与借力飞行技术可为星际探测任务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转移方案。现针对此类探测任务的发射机会搜索问题,基于Shape-Based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搜索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目标星体的状态约束,建立起初始飞行角与转移时间之间单调映射关系,从而实现了可行性轨道的快速解算;然后,综合考虑任务及轨道动力学约束条件,给出了搜索参数的合理搜索域。与传统搜索算法相比,该算法有效降低了搜索维数,减少了搜索空间,提高了计算效率。最后,以近地小行星1627Ivar为例,搜索了其在2010~2016年采用火星借力进行探测的发射机会,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
结合行星借力飞行技术的小推力转移轨道初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结合行星借力和小推力技术的行星际转移轨道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形状逼近策略的初始设计方法。采用改进的逆六次多项式策略计算小推力弧段,通过引入B平面参数和推进器开关点时间系数实现行星借力和推滑混合轨道的拼接,将初始设计问题转化为求解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为降低规划模型求解难度,通过参数变换对模型进行简化处理,并采用具有全局大范围搜索能力的改进微分进化算法求解最优设计参数。数值结果表明:相比正弦指数曲线设计方法,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对交会型转移轨道进行设计,并且可以提供更少燃料消耗的探测机会。
  相似文献   
100.
大挠性多体卫星的自抗扰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承元  杨涤  杨旭 《航天控制》2004,22(6):25-31
研究了最近提出的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ADRC)在大挠性多体卫星姿态控制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一种双闭环自抗扰姿态控制器 (ADRAC) ,并从鲁棒性、干扰抑制、动静态性能指标和振动抑制等方面与使用于某挠性卫星的传统PID控制器进行了比较。在考虑了反作用轮和敏感器的实际非线性和敏感器噪声的影响情况下进行了仿真 ,结果表明 ,双闭环自抗扰姿态控制器各方面性能均优于传统的PID。本文提出的自抗扰姿态控制器 ,对实现挠性多体卫星的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 ,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