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89篇
航空   446篇
航天技术   34篇
综合类   33篇
航天   10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A turbine design method based on pressure controlled vortex design (PCVD) is presented to design a small-size turbine stage. Contrary to the conventional controlled vortex design (CVD) method, the main objective of PCVD is to control the axial velocity and radial pressure in the sta- tor rotor gap. Through controlling axial velocity, the PCVD establishes a direct tie to meridional stream surface. Thus stream surface variation is induced, resulting in a large secondary flow vortex covering the full blade passage in the respective stator and rotor. This secondary flow vortex could be dedicated to control the secondary flow mitigation and migration. Through radial pressure, the PCVD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macroscopic driving force of fluid motion. So the better benefit of CVD can be achieved. The core concept behind PCVD is to mainly control the spanwise pressure gradient by altering profile loading at various spanwise locations. Therefore not only the local pro- file lift is affected, but also the resulting throat widths, stage reaction degree, and massflow rate are altered or redistribut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PCVD method, the global stage efficiency is increased successfully while the mass flow rate keeps constant. Additionally there is no endwall shape optimization, stacking optimization, or pitch/chord variations, concentrating solely on varying blade profile deflections and stagger.  相似文献   
532.
针对复杂大型箭体壳段结构静力试验采用电测法获取相关试验数据存在的测点有限以及空间局限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数字散斑相关的光学测量方法,可以有效的获取全场应变,从而指导和修正壳段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533.
威布尔分布三参数估计的模糊—随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威布尔分布三参数估计的模糊-随机方法,并对蒙特卡罗方法产生的随机样本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求得的参数估计值十分接近理论值。  相似文献   
534.
文章以建立统一的导弹健康状态预测性能评价方法为出发点,分析了导弹健康状态预测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导弹健康状态预测性能评价的需求分析,并在总结归纳前人关于预测性能评价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对导弹健康状态预测性能评价的评价内容和子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最终建立了导弹健康状态预测性能评价内容的整体架构,完成了建立统一的预测性能评价方法的第一步,为下一步对关键指标进行探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5.
研究了LC9CGS3铝合金锻件硫酸阳极氧化膜颜色发黑缺陷的控制技术.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等分析技术,研究了LC9CGS3铝合金锻件硫酸阳极氧化膜颜色发黑缺陷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造成阳极氧化膜颜色发黑的原因是由于热处理不当.通过工艺试验分析,获得了再现阳极氧化膜颜色发黑缺陷的方法;通过加工流程的再造,获得了缺陷控制的技术;通过缺陷控制,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536.
非线性估计理论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扩展Kalman滤波(EKF)是应用最广的非线性估计方法,然而它存在实现性差、计算量大、估计精度低等缺陷,这些问题起源于。EKF采用了Taylor展开近似。在阐明非线性估计的本质,剖析EKF等传统方法的特点及缺陷的基础上,从非线性估计革新的两条发展思路——非Taylor展开的线性变换及非线性变换出发,分别对插值滤波、Unscented滤波、粒子滤波和神经网络滤波这四种近年来最具特色的新方法进行介绍和评述。通过分析这些方法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必要性和可行性,将非线性估计最新进展的思想传承、本质内涵、地位与作用予以展现,指出各方法的现存问题、发展潜力和最具可实现性的发展方向。同时强调了各种算法的选取须根据具体应用场合和条件,在主要性能指标之间综合权衡。  相似文献   
537.
涡轮与冲压组合动力高温进气预冷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涡轮基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中高温进气影响涡轮发动机性能的问题,开展实际某高空模拟试验进气预冷段的数值分析.基于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流方法解析气液两相热质传输过程,探索射流冷却对不同高空高马赫数进气条件时预冷段内温度和压力的沿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射流冷却对流场具有明显地温降效果.带有射流装置的预冷段内流动损失是以由黏性...  相似文献   
538.
将混合扩压器与火焰稳定器融为一体设计,并引入外涵冷流对高温结构件进行强化冷却,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比分析入口涵道比(0.278~0.583)和总温比(0.418~0.464)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流动特征及其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大部分外涵冷流冷却隔热屏或直接进入加力燃烧室参与混合,仅有少部分进入火焰稳定器和联焰器,对其下游回流区没有影响,便于组织燃烧与稳定并传播火焰;外涵气流的流量分配对涵道比和温比变化不敏感;涵道比增加,特征面的流量系数下降约6.2%,总压恢复系数下降约3.2%,但是沿程热混合效率增加约6.1%;火焰稳定器的冷却效率随涵道比增加而提升约37.2%,但是其表面峰值温度降低不明显;温比对于该结构的流动特征与冷却特性影响都很小。   相似文献   
539.
航空涡轮发动机射流预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阿强  郑群  吴锋  杨昊  张海 《推进技术》2020,41(4):721-728
利用雾化蒸发的高效冷却技术,可以将高温进气降低到发动机材料允许的工作温度。针对射流预冷涡轮基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已有射流预冷技术的进展,详细介绍了射流预冷发动机的理论和试验验证情况,总结了射流预冷对航空涡轮发动机性能的影响,针对射流装置和喷水/液氧降温效果进行研究和验证。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依靠射流预冷技术不会对发动机性能产生太大的不利影响,具有技术成型快、成本低,有效地扩展飞行包线,不受飞行高度和马赫数限制等优势。射流预冷技术可以解决涡轮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在模态转换过程的"推力鸿沟"问题,具有潜在的技术优势,值得引起关注并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40.
由于纵列式直升机前后旋翼之间会产生复杂的干扰现象,本文针对两旋翼之间的气动干扰问题进行了流场分析。首先,建立了基于动量源模型和N-S(Navier-Stokes)方程的数值研究方法,选用k?ω SST两方程湍流模型,采用基于压力隐式求解器,并对所建立求解方法进行了算例验证。随后,对悬停状态,前向来流状态,后向来流状态的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前后旋翼干扰流场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计算结果与流场特性,对干扰流场所产生的气动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针对本文算例,悬停状态前后旋翼性能均降低,后旋翼对前旋翼的性能影响较大。前向来流状态后旋翼升力损失大于悬停状态,后向来流状态前旋翼升力损失更为明显,最低处旋翼效率损失近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