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4篇 |
免费 | 422篇 |
国内免费 | 12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895篇 |
航天技术 | 206篇 |
综合类 | 122篇 |
航天 | 3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考虑导引头量测故障下拦截机动目标的末制导问题,以提高制导系统的鲁棒性、降低制导增益、减小系统残差、避免视线角速率剧烈振荡/发散为目的,基于增量式控制方法设计了一种具有鲁棒增强特性的三维末制导律。首先,将末制导问题转化为零化视线角速率的控制问题。其次,通过弹目相对距离及视线角速率定义辅助变量,给出传统的滑模制导律作为设计参考。然后,基于增量式非线性动态逆滑模控制方法,充分挖掘视线角加速度估计信息及上一采样时刻的制导指令,得到增量式三维鲁棒制导律。最后,在目标机动及导引头量测故障下,分析并比较了两种制导律所产生的系统残差。理论分析及多工况仿真结果表明,增量式制导律不仅对目标机动及大范围失效的导引头量测故障具有强鲁棒性,而且所需制导增益也较小,同时避免了末端视线角速率严重发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2.
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的热环境特性是热防护设计的重要基础。它主要包括辐射加热和对流加热,一般情况辐射加热较小可以忽略,但部分再入飞行器在低空还具有极高的速度,辐射加热不能忽略。本文针对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驻点的辐射加热特性开展了研究,采用高温空气辐射加热的四光谱带模型,同时计算方法中考虑了非平衡辐射加热及其“截断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在低空高速再入阶段,辐射加热比较明显,热防护设计需要考虑辐射加热。辐射加热主要由可见连续光谱辐射构成,红外线谱和紫外线谱的辐射加热也比较明显,紫外连续谱辐射以及非平衡辐射效应均不明显。辐射加热沿球头驻点至球头外边缘逐渐减小,影响辐射加热的主要因素有头部半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 相似文献
303.
基于归一化神经网络的航天器自适应姿态跟踪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以变速控制力矩陀螺(VSCMGs)为姿态控制执行机构的航天器在同时考虑惯性参数和执行机构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姿态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归一化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姿态跟踪控制方法。设计一个非线性反馈控制器作为航天器姿态控制的基本控制器,利用归一化神经网络设计补偿控制器,用以在线估计和消除包含系统不确定参数的未知不确定函数的影响,避免了标准自适应控制方法需要进行大量不确定参数估计的缺陷。采用神经网络输入归一化技术,简化了闭环系统复杂的稳定性分析过程。理论分析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姿态跟踪误差的收敛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能满足航天器在惯性参数和执行机构不确定性及外干扰存在情况下的高精度姿态跟踪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304.
305.
建立了将合成射流激励器腔体、出口喉道、外部流场作为单连域计算处理的吹/吸型边界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相位差、不同振幅、不同频率的相邻激励器相互作用形成的合成射流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邻激励器工作时的相位差、振幅不同、驱动频率不同对其形成的合成射流流场有很大影响,合成射流不再对称分布,流动将发生偏转.其机理是由于两激励器吸入和排出流体流动不同(不同相、不同幅值、不同频率),使得两列旋涡对不对称,因此在两列旋涡对之间存在涡量强度不同和压强梯度,从而引起旋涡对向低压侧和强涡量区偏转. 相似文献
306.
面向在轨对接与装配任务,提出了多目标融合的冗余度空间机械臂碰前轨迹优化方法。通过分析任务特点,阐述了空间机械臂碰前的多重任务目标。针对由空间机械臂连续轨迹跟踪、碰撞姿态控制及碰撞冲量幅值优化三个目标组成的第一类任务,通过设置任务优先级融合多目标并采用基于主任务零空间的方法实现对碰前轨迹的优化;而对由空间机械臂点到点规划、碰撞姿态控制及碰撞冲量幅值优化三个目标组成的第二类任务,通过设置任务权重将多目标融合并采用遗传算法对碰前轨迹进行优化。以典型七自由度机械臂为例开展仿真实验,验证了提出的轨迹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07.
308.
309.
飞机开发技术的全新突破——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开发方法是飞机开发方法学上的全新突破,通过实施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实现飞机整机的虚拟集成,建立虚拟铁鸟模型能够有效地改进现有设计流程,尤其是系统集成阶段的设计和评价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计工作,减少整机物理试验的次数和成本。 相似文献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