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6篇
航空   169篇
航天技术   48篇
综合类   12篇
航天   3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51.
A total of about of 400 orbits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he ASPERA-3 operation onboard the Mars Express spacecraft were analyzed to obtain a statistical pattern of the main plasma domains in the Martian space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 is controlled by the direc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lar wind and the planetary exosphere/ionosphere which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gnetospheric cavity. Ionospheric plasma was trac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spectral lines” of photoelectrons that make it possible to detect an ionospheric component even far from the planet. Plasma of solar wind and planetary origin was distinguished by the ion mass spectrometry. Several different regions, namely, boundary layer/mantle, plasma sheet, region with ionospheric photoelectrons, ray-like structures near the wake boundary were identified. Upstream parameters like solar wind ram press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interplanetary electric field were inferred as proxy from the Mars Global Surveyor magnetic field data at a reference point of the magnetic pile up region in the northern dayside hemisphere. It is shown that morphology and dynamics of the main plasma domains and their boundaries are governed by these factors as well as by local crustal magnetizations which add complexity and variability to the plasma and magnetic fiel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52.
利用我国9个中低纬度的电离层观测站在1977-1986年间观测的f0F2月中值,按每月的平均地磁活动指数Ap分为地磁活动高(Ap≥5)和低(Ap<15)两种情况,研究了地磁活动对f0F2月中值平均低纬电离层驼峰区演变的影响,并考察了国际参考电离层(IRI)的误差.  相似文献   
253.
    
陀螺仪是惯性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度依赖于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为了提高陀螺仪的精度,针对陀螺随机漂移非线性、弱平稳性引起的随机误差,以激光陀螺仪随机漂移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陀螺仪建模的分析和对激光陀螺仪实时数据的分析和预处理,得到了陀螺漂移误差的离散时间序列;然后对其基于遗传规划(GP)建模,得出了当前时刻陀螺漂移数据和前几时刻的陀螺漂移数据之间的非线性数学模型;最后利用遗传算法(GA)对该模型有数学关系的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更高精度的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与经典自回归(AR)建模优化方法相比,GP+GA建模能够更加有效地反映陀螺仪的随机漂移特性,陀螺仪的方差降低了73.72%,与经典自回归(AR)建模方法相比效果提高了4.72%.该建模方法有效补偿了陀螺仪的随机漂移误差,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54.
电帘除尘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深空探测中应用的除尘方法之一. 利用电动力学基本理论分析了平行电极清除颗粒的条件, 引入克服范德瓦尔斯力对颗粒运动影响的临界悬浮电压判据, 并获得了该除尘临界电压与交流电频率之间的关系. 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 在频率较低和较高的情况下, 临界电压取决于不同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55.
传统朗道自适应惯量辨识方法只有一个自适应系数可以调节,难以同时兼顾辨识速度和辨识精度,导致速度自适应控制系统在测量噪声较大的情况下容易不稳定。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测量噪声的朗道自适应惯量辨识方法。该方法采用相同的低通滤波器对速度和电磁转矩同时进行滤波,保证了辨识模型与无滤波时的相同。在此基础上综合调节自适应系数和滤波器时间常数,在保证辨识速度的前提下减小辨识系统的噪声,提高辨识精度,从而提高了速度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仿真和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56.
针对地下井引射器设计问题,基于引射器函数理论和可压缩流体管道流动理论,提出了一种考虑排焰道流动损失的地下井引射器描述方法,并结合理想引射器数学模型,分别建立了考虑排焰道流动损失的基本引射器数学模型和极限引射器数学模型.基于这两个数学模型,引入考虑排焰道流动损失的引射器函数和静压协调函数,分析了发动机总压、混合室直径、总...  相似文献   
257.
一种优化高度通道的行人导航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纯惯性行人导航系统中,高度误差很快发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零速区间内将水平误差和高度误差分开修正的算法。首先,利用陀螺仪输出在零速区间内的先验信息,设计了一个基于伪标准差和N-P准则的零速检测算法。然后,通过对比纯惯导条件下零速修正前后高度估计的结果,发现传统零速修正对高度误差过度修正,因而提出一种将水平误差和高度误差分开修正的方法,以便控制高度修正的程度,使得高度修正结果按照期望进行。经过大量不同环境,不同行人的实测实验,验证了文章提出的改进高度通道的行人导航零速修正算法准确有效,相对传统零速修正算法,本算法大大提高了高度估计的精度。  相似文献   
258.
为了兼顾永磁电机低速、大转矩特性和恒功率区的运行范围,提出一种变磁阻可控磁通永磁游标(RVFCPMV)电机。以1台三相22/2对极RVFCPMV电机为例,介绍了RVFCPMV电机的拓扑结构。基于气隙磁通密度的调制,揭示了该电机具有低速、大转矩特性的实质,突破在电枢绕组中通入直轴去磁电流分量的传统弱磁方式,提出一种利用铁磁材料非线性导磁特性,通过调节励磁电流进而改变磁路磁阻方式实现永磁电机弱磁升速的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对RVFCPMV电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验证了该电机基速以下的低速、大转矩输出特性和基速以上的弱磁调速能力。  相似文献   
259.
高立华  张兵  权晓波  符松 《推进技术》2010,31(2):129-133,152
多级火箭二三级级间冷分离过程后期阶段的飞行遥测数据表明,在三级火箭后封头中部存在约50kW/m2的热流峰值。由于遥测数据有限,为了弄清燃气在级间流动的机理和热流产生的原因及影响,采用Chi-mera/Overset方法并结合N-S方程和刚体动力学方程,以流动和刚体动力学耦合计算的方式对多级火箭二三级级间冷分离过程的后期阶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轴对称和三级喷管有偏转两个工况的分离特性。结果表明,轴对称工况分离过程的流场存在剧烈的振荡,而三级喷管有偏转工况分离过程的流动比较平稳,对这两种流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这两个工况下三级后封头附近的热环境的区别。计算结果可为级间分离段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0.
分别对碳/环氧复合材料进行钻孔和冲击,并测量了钻孔或冲击前后复合材料的电阻,分析了材料电阻变化的机理,建立了复合材料电阻变化计算模型。结果表明,钻孔与冲击都会使复合材料中碳纤维之间接触点(电流截面积)及电荷传导路线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复合材料电阻变化。由钻孔对复合材料电阻影响的计算模型推导的冲击计算模型,能够极大地简化有关冲击对复合材料的影响的计算。根据本文所建立的计算模型可以计算出钻孔与冲击引起的复合材料电阻变化率,且与实验测量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