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1篇
  免费   535篇
  国内免费   332篇
航空   1468篇
航天技术   464篇
综合类   196篇
航天   77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基于弧齿锥齿轮展成加工原理,推导了各数控(NC)轴运动表达式,研究刀盘转速、数控轴联动速度和单步插补角度等参数对齿面平均残留高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切齿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降低齿面平均残留高度方面,刀片旋转切削速度的改变影响很小,数控轴联动移动速度的影响略有增加,单步插补度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一致,验证了本文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2.
对挖补修理后的平面编织混杂铺层层合板的拉伸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使用k-样本Anderson-Darling检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挖补斜度、不同修理方法以及初始损伤直径对修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挖补修理可以较好地恢复层板的拉伸强度。对穿透挖补修理,挖补斜度大于1:20后,修理试件的拉伸强度可以恢复至完好板的水平;对半穿透挖补修理,挖补斜度大于1:10即可保证修理试件的拉伸强度达到完好板水平。此外,仅改变初始损伤直径不会对修理试件的拉伸性能造成明显影响。以上结果对混杂铺层层板的挖补修理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研究了Complete Moving Hysteresis模型计算公式中部分参数对磁滞回线形状的影响 ,发现饱和磁化强度Ms 和移动参数α对回线形状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参量γ的影响却是明显的 ,随着γ值的增加 ,回线的斜率增加 ,突变性增强  相似文献   
44.
用纤内Bragg光栅进行动态应变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描述了用纤内Bragg光栅进行动态应变测量研究的意义,原理和方法,提出了两种用纤内Bragg光栅动态应变测量时进行Bragg波长偏移量的解调方法;光干涉相位检测Bragg光栅反射波长偏移的解调方法和用DWDM密集波分复用器解调Bragg波长的方法,前者适用于高频宽带动态应变测量,后者适用于有限频率或中等频率响应的动态应变测量。  相似文献   
45.
介绍了氧化锆精细陶瓷材料性能及二氧化锆陶瓷量块的优点 ,重点介绍了陶瓷量块的主要技术参数的检测结果 ,陶瓷量块的高硬度、耐磨损、不锈蚀和氧化、线膨胀系数接近于钢、尺寸稳定、研合性好、易维护的特性使之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6.
首先针对具有中等前缘后掠角梯形鸭翼的缺点提出双后掠鸭翼概念,然后分别对安装梯形鸭翼和双后掠鸭翼的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的气动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影响双后掠鸭翼气动性能的流动机理。研究表明:在大迎角时,对于双后掠鸭翼,具有较大前缘后掠角的外翼段可以使鸭翼涡在涡核破裂后仍能形成稳定集中涡并保持较高的强度,增加鸭翼本身的失速迎角,并通过诱导作用改善机翼外翼段流场,进而提高全机大迎角性能,但在小迎角时会破坏鸭翼附着流或前缘气泡涡的发展,造成略微的升力损失。拥有较大失速迎角的双后掠鸭翼在小迎角时具有较大的可用偏度,可以增强布局的抬头控制能力。双后掠鸭翼在满足隐身约束的前提下,超声速阻力较小,具有较好的超声速性能。  相似文献   
47.
Almost all work on model-based diagnosis (MBD) potentially presumes faults are per- sistent and does not take intermittent faults (IFs) into account. Therefore, it is common for diag- nosis systems to misjudge IFs as permanent faults (PFs), which are the major cause of the problems of false alarms, cannot duplication and no fault found in aircraft avionics.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a new fault model which includes PFs and IFs is presented based on discrete event systems (DESs). Thereafter, an approach is given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PFs and IFs by diagnosing the current fault. In this paper, the regulations of (PFs and IFs) fault evolution through fault and reset events along the traces of system are studied, and then label propagation function is modified to account for PFs and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IFs and diagnosability of PFs and IFs are defined. Finally, illustrative examples a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proposed approach, an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e fault types can be discriminated within bounded delay if the system is diagnosable.  相似文献   
48.
采用间断有限元方法对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对Spalart-Allmaras单方程湍流模型进行了部分修正,使得求解器更加鲁棒。构造了分段高次多项式来逼近真实物面,同时物面附近采用多层弯曲网格来避免网格交叉,此外提出了一种快速计算积分点的曲面物面距的方法。采用混合网格对NACA0012翼型以及RAE翼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实验数据以及前人数据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物面弯曲网格结合修正的湍流模型方法在相对稀疏的网格上就能得到比较好的数值解。  相似文献   
49.
邱志平  王靖 《航空学报》2007,28(3):590-592
 基于区间数学理论、灵敏度分析理论、Kronecker代数理论,应用Taylor级数展开、概率摄动技术,提出了具有不确定参数结构的特征值问题的区间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实例与传统的概率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给出了两种方法的数值解法及各自解法的Kronecker代数形式。数值算例的结果显示了区间分析方法在具有不确定参数结构特征值问题分析中的价值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0.
A new mechanistic cutting force model for flat end milling using the instantaneous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is proposed. An in-depth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otal cutting forces can be separated into two terms: a nominal component independent of the runout and a perturbation component induced by the runout. The instantaneous value of the nominal component is used to calibrate the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With the help of the perturbation component and the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obtained above, the cutter runout is identified. Based on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validity of the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is demonstrated. The advantag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lies in that the calibration performed with data of one cutting test under a specific regime can be applied for a great range of cutt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