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8篇 |
免费 | 214篇 |
国内免费 | 12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43篇 |
航天技术 | 126篇 |
综合类 | 90篇 |
航天 | 2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1.
812.
中国主导建设的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iGMAS)相比国际上比较成熟的IGS系统在产品精度等方面存在差别,目前实时精密单点定位应用多采用IGS实时、近实时产品.为改变这一现状,针对iGMAS产品特性以及实时精密单点定位对超快速精密星历的需求,对iGMAS超快速星历的精度和稳定性方面进行评估,设计了iGMAS产品实时/... 相似文献
813.
为了改善加工参数较少的面齿轮传动的啮合性能,提出了用给定的啮合性能对面齿轮和小齿轮齿面进行拓扑修形设计的方法.面齿轮用插齿法加工,面齿轮与插齿刀的转角关系由预设的传动误差确定,由此确定面齿轮的拓扑修形齿面.然后用接触路径的位置及其方向和接触椭圆的大小构造小齿轮的拓扑修形齿面,该齿面用共轭点接触法磨齿加工,建立了小齿轮拓扑修形齿面与加工参数之间的线性方程.结果表明:齿面接触分析(TCA)获得的传动误差、接触路径与预设的传动误差、接触路径相同,TCA仿真的椭圆长度与预设椭圆长度相差范围为0.175 2~1.16mm. 相似文献
814.
为了精确测量材料在不同入射电子能量和入射电子角度下的二次电子产额(secondary electron yield, SEY)以及二次电子能谱,研制了收集极为球形结构的SEY测量装置。首先介绍了装置的构成、测量原理及中和方法,并对测得的信号波形进行了分析。随后,测量了Cu材料和Al2O3薄膜材料的SEY值和二次电子能谱。结果表明:不同入射电子能量下SEY值的标准偏差分别小于0.055(Cu)和0.126(Al2O3);不同入射电子角度下SEY值与理论模型符合的很好,拟合R2值为0.998 64(Cu);出射的二次电子能量绝大部分集中在10eV(Cu)和20eV(Al2O3)以下,符合相关理论预期。 相似文献
815.
816.
以一种短距起降战斗机的飞行/推进综合控制系统设计为背景,对分散控制如何保持集中控制的性能和鲁棒性的问题提出利用优化的思想设计分散控制器.首先采用遗传算法设计集中控制器,作为分散控制的性能参考,然后给出具有接口变量的分散控制器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得出影响分散控制性能的关键因素,并通过数学推导得到以频率加权矩阵为设计参数的分散控制性能表达式,将分散控制器设计转化为优化问题,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分散控制器.分散控制器设计中同时用到了一种改进的平衡降阶方法.通过仿真和结构奇异值分析验证了这种优化设计方法可使分散控制达到集中式控制的性能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817.
曲面构件水浸超声检测缺陷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受曲界面影响,超声波在曲面构件中传播时声束聚焦、散射特性增强,声能量出现汇聚与分散现象,造成缺陷定量困难。针对试块对比法等传统手段检测成本高及适应性较弱的问题,研究了基于超声测量模型的曲面构件缺陷定量方法。以脉冲激励方式下的超声波多元高斯声束模型和缺陷散射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曲面构件水浸超声测量模型,并对凸、凹两种曲面试块内的缺陷回波进行了模型有效性验证。以平底孔缺陷为例,基于该模型建立了曲面构件缺陷定量表征曲线,通过仿真研究了声束在曲面构件中的聚焦和散射特性,分析了相对缺陷波高随曲率半径、缺陷深度和缺陷尺寸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预测相对缺陷波高进行缺陷定量。以钢制曲面试块水浸超声检测为例进行了缺陷定量应用实验,模型预测与实验结果比较,相对缺陷波高预测误差小于1.2dB,缺陷大小定量误差不大于8.7%,表明这种方法可行,为曲面构件水浸超声检测时的缺陷定量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18.
819.
以某型分系统研制过程中的电磁兼容设计为例,结合实际需求,提出了系统电磁兼容设计过程中干扰源抑制和传播路径的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从分系统电磁干扰源、耦合路径、信号完整性和结构搭接屏蔽的电磁兼容优化设计,为系统电磁兼容设计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