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航空   91篇
航天技术   30篇
综合类   63篇
航天   14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21.
1957年,东靶场首先提出了用近地卫星来校准导弹无线电外测系统的设想。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来自下述两个方面:①合作卫星处于自由下落状态,因此具有“平滑”的可预测的轨道;②卫星处于足够的高度,可由许多站进行重迭跟踪。1964年中期,这一计划终于作为一项专款项目来实施。在制定这一计划时,必须详细研究一下东靶场准备用于C波段和连续波雷达的飞行试验事后分析和处理的方法。第一步工作是作出完整的系统模型并尽量找出重要的误差源。找出了11种可能的误差源。对每一误差源开展了具体研究。有些作了深入的研究,有些仅仅浏览了有关文献,选择了校准工作所用的最理想的模型或方法。东靶场主要在下列几方面作了工作:①外测设备测量值及其误差的特性鉴定;②数据压缩和选择;③计算机程序鉴定;④卫星数据最佳区间的选择;⑤站址大地测量。最后将各项研究汇总起来形成初步处理校准卫星数据指导思想的雏型。本文扼要介绍这些研究结果以及初步处理校准卫星数据所得的某些结果。  相似文献   
322.
The underlying study investigates single valued neutrosophic entropy based adaptive sensitive frequency band selection for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 for the purpose of identifying defective components in an axial pump.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applied in the following steps. First, VMD is applied for decomposing vibration signals into various frequency bands, called as modes. After computing energy of each VMD, the lower(minimum) and upper(maximum) bounds from these energy readings ...  相似文献   
323.
利用2004年海南DPS-4数字测高仪观测到的强区域扩展F(SSF)数据,分析研究了5个强磁暴(Dst<-100 nT)事件期间海南SSF的响应特征.结果发现,在海南地区,5个强磁暴事件中有3个磁暴Dst最小值位于2200-0200 LT之间,在磁暴主相及恢复相初期均出现了SSF现象,这种触发作用可能源于磁层直接渗透电场的作用,而另两个磁暴Dst最小值均发生在白天,一个SSF现象出现在磁暴的恢复相晚间,另一个SSF现象出现在超强磁暴的初相晚间,后者可能由该超强磁暴的急始造成的直接渗透电场所触发;5个强磁暴期间发生的SSF现象或者仅出现在午夜前,或者先出现在午夜前并持续到午夜后;同时,还就这些观测结果与Dabas等人有关磁暴对ESF影响的结论进行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   
324.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outline of the progression from the first substorm model developed in Ref.[4] and
[8] based on Kennel's ideas[3], to the present views about the mechanism by which solar wind kinetic energy is converted to electromagnetic energy at the Bow Shock and by which this energy is transferred to the magnetosphere in the form of current;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ergy of this current to gas kinetic energy of convecting plasma tubes, and, finally, the back transformation of gas kinetic energy to electromagnetic energy in secondary magnetospheric MHD generators. The ques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magnetospheric convection system, the nature of substorm break-up, and of the matching of currents in the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syste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