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60篇
  免费   9509篇
  国内免费   1917篇
航空   18321篇
航天技术   1579篇
综合类   536篇
航天   2350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359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509篇
  2019年   1183篇
  2018年   1365篇
  2017年   1289篇
  2016年   1335篇
  2015年   1288篇
  2014年   1172篇
  2013年   1176篇
  2012年   1111篇
  2011年   1062篇
  2010年   1097篇
  2009年   1118篇
  2008年   1003篇
  2007年   809篇
  2006年   660篇
  2005年   463篇
  2004年   411篇
  2003年   360篇
  2002年   369篇
  2001年   330篇
  2000年   306篇
  1999年   386篇
  1998年   322篇
  1997年   285篇
  1996年   231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191篇
  1993年   238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343篇
  1990年   281篇
  1989年   307篇
  1988年   217篇
  1987年   95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数量有限的物理跑车试验无法满足减振与保温性能测试需求的问题,提出一套航天器运输包装箱动力学与热学仿真验证方法,包括:建立适用于包装箱系统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系统,通过结合线路条件测试生成的动力学系统外部激励,实现减振性能虚拟跑车测试;建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包装箱热学模型,通过模拟自然对流和空调控制,实现包装箱保温性能虚拟跑车测试;基于C/S架构和导航式流程设计思想,建立航天器运输包装箱仿真验证平台,通过实际案例证明该平台仿真结果与实际跑车测试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有源诱偏技术是雷达对抗反辐射导弹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大大降低反辐射导弹的作战效能。为提高对敌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在分析闪烁诱饵诱偏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有源诱偏干扰下被动雷达测角精度与稳定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对有源诱偏信号的时域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脉冲前沿检测的DOA聚类分选算法,找出前沿超前的辐射源信号,实现了高性能抗有源诱偏干扰和高精度抗干扰测向。仿真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对抗四点源有源诱偏干扰。  相似文献   
3.
研究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SiP技术实现方法。首先介绍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结构的组成和采用SiP技术的必要性,然后对综合电子系统进行功能模块划分,并对其通用扩展模块进行详细的SiP设计,包括抗辐照器件选型、原型验证、SiP原理图、基板管壳一体化设计、建模仿真、制造加工、实装测试验证等,通过SiP技术实现了一种星载综合电子系统中通用扩展SiP芯片产品,经过实际验证测试,在保证模块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整体模块重量从230 g减轻到48 g,体积由180 mm?130 mm?17 mm减小到46 mm?46 mm?8 mm,很好地满足了星载功能模块小型化、轻量化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4.
摘要: 为满足未来脉冲星导航和空间天文观测任务对X射线望远镜的载荷需求,Wolter I光学系统的研制正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电铸镍方案是当前国内外X射线光学系统镜筒制造的主要技术方案.文章对电铸镍X射线光学系统制造工艺、国内外研制现状、未来应用需求进行了介绍和整理,梳理了电铸镍X射线光学系统研制遇到的关键技术和难点,提出了后续研究发展建议,以促进中国在 X射线脉冲星自主导航、空间探测领域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郭继峰  郑红星  贾涛  颜鹏 《宇航学报》2020,41(6):686-696
针对异构无人系统的规模、异构性强弱,对异构无人系统进行了分类,引入了异构无人系统协同作战班组的概念以及应用设想,并通过城市环境中异构无人系统协同作战问题为牵引,提出了异构无人系统协同作战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之上,从异构无人系统协同控制架构、协同任务规划、智能交互、目标感知、环境感知等主要方面对异构无人系统协同作战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异构无人系统协同作战目前的研究进展与挑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rom 15 sel     
with primary goat embryonic fibroblast showed no difference from traditional feederlayer-based culture method used in mouse and human. The putative primary EG colonies were multilayer clumps ofcompact cel  相似文献   
7.
卫星上安装有用于轨道和姿态控制的小推力推力室。推力由三氧化二铝基的铱催化剂分解无水肼而产生。铱催化剂的主要缺点是成本高和生产技术复杂。目前的工作是把钼(M)、钨(W)的碳化物与氮化物的合成过程与成型联系起来,形成有大、中孔隙的新型催化剂,来代替昂贵的传统催化剂30%铱——三氧化二铝(即shell-405_(TM))。在这种新的工艺中,首先是制备胶状的钨酸和钼酸;然后把这些材料与有机聚合物混合,使之生成胶体溶液;再挤压成型。其次把生成的这些中间过渡产品送去加热处理,焚烧掉有机聚合物得到所期望的有大、中孔隙的氧化物。最后一步是按照Boudart和Volpi方法利用挤出物制备氮化物和碳化物。本文给出了用2N推力室试验新催化剂的主要试验结果,同时与Shell 405~(TM)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试验表明新催化剂有如下特点:比表面积大;能承受高达1100K的烧结温度;热试时室压和推力高度稳定,催化剂机械强度高。新催化剂的主要优点是生产工艺更简单而且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8.
Because activities in space necessarily involve chronic exposure to a heterogeneous charged particle radiation field it is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dose-rate and the possible modulating role of heavy particle fragmentation on biological systems. Using the well-studied cataract model, mice were exposed to plateau 600 MeV/amu 56Fe ions either as acute or fractionated exposures at total doses of 5 - 504 cGy. Additional groups of mice received 20, 360 and 504 cGy behind 50 mm of polyethylene, which simulates body shielding. The reference radiation consisted of 60Co gamma radiation. The animals were examined by slit lamp biomicroscopy over their three year life span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revious observations with heavy particles, the cataractogenic potential of the 600 MeV/amu 56Fe ions was greater than for low-LET radiation and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dose relative to gamma-rays. Fractionation of a given dose of 56Fe ions did not reduce the cataractogenicity of the radiation compared to the acute regimen. Fragmentation of the beam in the polyethylene did not alter the cataractotoxicity of the ions, either when administered singly or in fractions.  相似文献   
9.
半实物仿真试验中,要求计算机帧时间与计算积分步长相一致,但在实际试验中不容易精确地做到。本文分析了这种不一致给半实物仿真试验带来的影响,给出了解决的办法,文章中还给出了一实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快速响应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动态试验,着重讨论了在实践中如何选择伪随机二位式最大长度序列(PRBS)参数的问陋,并提出快速响应系统PRBS参数选择的原则,使系统辨识精度提高约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