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191篇
航空   866篇
航天技术   155篇
综合类   106篇
航天   30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高超声速再入体表面热流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计算效率较高的标量对角化隐式NND格式,通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对影响再入体表面热流计算准确的诸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了Steger-Warming通矢量分裂、Van Leer通矢量分裂和通量差分分裂方法及相应熵修正方法对热流的分辨能力,并阐明了在物面边界上采用二阶中心格式、二阶中心和二阶迎风混合格式、以及一阶迎风格式等不同边界格式对热流计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通量差分形式NND格式对钝锥和钝双锥高超声速粘性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给出了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的热流分布。  相似文献   
962.
基于Fletcher成核理论及均质-非均质凝结双流体模型,讨论了电荷作用对凝结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电荷影响时,成核率计算公式精度均较高,流场参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相对误差不超过5%,表明所建的均质-非均质凝结双流体模型具有较高精度.不带电时,加入颗粒半径为5nm颗粒前后流场过冷度差别较小,加入颗粒半径分别为8nm和10nm颗粒后过冷度峰值虽分别降低2K和7K,但均导致自发凝结向下游迁移.当颗粒带电荷量为Q=1e,加入颗粒半径为5nm颗粒情况下对减小成核自由能障、增加非均质成核率的作用最为明显,这一作用在颗粒半径为8nm时较弱,颗粒半径为10nm情况下最弱.当带电量增加至Q=3e时,加入颗粒半径分别为5nm和8nm颗粒情况下峰值过冷度与均质凝结相比分别下降10K和6K,且较明显地抑制了自发凝结发生.   相似文献   
963.
针突变负荷对快速响应和实时性的要求,采用容积法建立分轴燃气轮机发电模型,制定突变负荷的控制规律和串级三回路控制策略,分析影响突变负荷性能的关键因素,表明不同的限制参数对突变过程动态性能具有不同的影响,合理的选取限制参数及限制值能够优化突变性能.通过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突变负荷试验验证,表明模型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实时性、收敛性与动态响应特性,与试验结果的吻合性较好.通过对燃气轮机特性分析及发电机组突变负荷的试验研究表明:为了获取良好的突变性能,控制系统应在突变负荷1s内达到燃料调节限制线;甩负荷时需设置最小燃料限制值,合理的选取限制值是保证稳定燃烧和控制超调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64.
以T300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单向复合材料为例,考虑纤维周围间隙缺陷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微观图像识别的等效导热系数预估方法.首先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处理材料微观电镜照片,然后依据纤维体积分数稳定性判据应用几何重构技术建立了代表性单元,并通过在代表性单元(RVE)内部交界面处添加接触热阻的方法引入间隙缺陷的影响,最终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得到等效导热系数(ETC).研究发现:间隙的位置对等效导热系数影响微弱;随着间隙缺陷占比和厚度的增加,等效导热系数显著降低;间隙缺陷占比大于0.8,无量纲间隙缺陷厚度小于0.15时,单向纤维增韧复合材料的等效导热系数受间隙影响最突出;相对于纤维和基体理想接触的情况,考虑间隙缺陷后,等效导热系数最大降幅可达52.1%.   相似文献   
965.
吴文昌  韩省思  毛军逵 《推进技术》2020,41(8):1692-1700
钝体减阻在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也是重要的基础研究热点问题。为了精确捕捉流动控制的流动细节,并发展效果优良的流动控制减阻方案,论文围绕抽象出的D型钝体,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开展了被动控制减阻高精度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对D型钝体尾迹区剪切层附近放置一个光滑小圆柱的被动减阻方法开展了数值模拟,发现总阻力减小17.7%,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同时数值预测的速度场分布也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采用齿槽型表面结构的小圆柱对D型钝体尾迹区进行扰动,并开展了数值验证,发现总阻力减小21.4%,优于前期的减阻方法。最后研究了在三种雷诺数工况下两种小圆柱扰动情况下的减阻效果,均表现出良好的减阻效果,两种小圆柱扰动下总阻力最大降幅分别为19.6%和23.1%,同时基于大涡模拟计算结果对减阻流动机理进行了探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进一步优化流场结构,可以得到更优的流动减阻方案。  相似文献   
966.
冲击射流流动换热超大涡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宛鹏翔  范俊  韩省思  毛军逵 《推进技术》2020,41(10):2237-2247
为了准确预测发动机热端部件中广泛采用的冲击射流冷却复杂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发展了基于BSL k-ω模型的超大涡模拟(VLES)高精度模拟方法,并对高雷诺数Re=4×104,两种不同射流距离2和6的单孔冲击射流及三孔冲击射流这一经典的流动传热问题进行三维非稳态高精度数值计算。同时,将分离涡方法 (DDES)和k-ωSST,RNG,Transition SST三种RANS方法的数值模拟和开发的超大涡模拟(VLES)方法进行对比。研究表明,VLES方法均能够准确捕捉冲击射流流场的复杂非稳态流动及传热特征,包括自由射流区、壁面射流区小尺度涡系和大尺度湍流结构的演化和破碎,同时冲击壁面的换热系数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DDES方法未能准确捕捉流场复杂的小尺度湍流结构,壁面换热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差异较大。RANS方法计算的换热结果与实验数据差异最大,基本未能预测到壁面换热特性。在相同的计算网格和计算方法下,VLES方法计算结果优于DDES方法,DDES方法一般好于RANS方法。这表明新开发的VLES方法能够准确地计算冲击射流相关的流动及换热问题。  相似文献   
967.
为分析叶片摆放方向(重力)对某型发动机低压涡轮转子叶片水流量测量的影响,对某低压涡轮转子叶片(2种内腔冷却结构)在4种不同重力方向作用下的水流量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重力方向对水流量测量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针对第1种内腔冷却结构的叶片,将测量设备进口引流管路加入计算模型,分别计算4种不同重力方向作用下的水流量。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下由该测量设备引流管路导致的水流量测量结果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将计算结果及实测数据分别与测量标准要求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968.
介绍了包覆层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综述了交联密度的测试方法和应用,分析了现有的本构模型并提出改进意见。研究表明:包覆层在复杂环境下的力学性能研究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从微观机理分析包覆层的宏观力学性能是其力学研究的趋势;核磁共振仪等现代仪器的运用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69.
基于无人机的舰船对海上快速小目标取证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当前面临的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异常突出,对非战争作战行动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海警在周边海域执法及海军在亚丁湾执行护航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过程中遇到的对从事非法活动的小型快艇取证难这一问题,提出了运用无人机进行取证方法,并对其取证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无人机对海上快速移动可疑目标取证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等量化了评估指标的权重,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无人机对海上快速小目标的取证能力评估模型。通过实例仿真可知,运用该模型不仅能有效地评估出无人机的海上取证执法能力,还能够进一步量化分析出影响取证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有针对性的加强取证无人机装备系统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70.
用风冷(GFC)/回火再加在1000~1200℃之间的循环热处理的方法对Ti46Al8.5Nb0.2W 合金的铸态合金的组织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冷(GFC)/回火处理能快速地破碎Ti46Al8.5Nb0.2W 合金的铸态组织,得到双态组织(DM),并且组织比较均匀。循环热处理是在1000~1200℃之间进行,循环热处理能有效地阻止已经存在的γ晶粒的异常长大,并且能使空冷形成的亚稳层片迅速均匀地等轴化成NG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