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航空   126篇
航天技术   84篇
综合类   18篇
航天   26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12.
当前在增加带宽和提高工作频率方面,要求不断提高现代雷达相通讯系统的性能,这就需要研究关于模拟信号处理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实际上,用于上述目的的声表面波(SAW)器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效显著;但是对于要求中心频率高于1GHz的雷达和通讯系统,声表面波器件在制造上已经接近实际工艺的物理极限。本文介绍一种新工艺,能得到更高频率。这种工艺是以在外延铁淦氧膜(类似钇铁柘榴石[YIG])中传播的静磁波(MSW)为基础的。静磁波用于器件,使它能在0.5到30GHz微波中心频率上提供高达2.2GHz瞬时带宽。这种静磁波信号处理工艺,是在声表面波采用的横向滤波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的,已经广泛研究了十年之久。本文首先研究静磁波的物理性质和极限,讨论它与声表面波的异同点。其次,讨论静磁波谐振器,并介绍静磁波振荡器的理论及现状。  相似文献   
213.
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是用卫星建立的一种导航系统。它采用频谱扩展技术使用户能得到高精度的全球定位、速度和时间信息。这是用测量一组四颗卫星信号到达时间差的办法得到的。GPS 与其协调世界时(UTC)有确定关系,因此用户能够把 UTC 估算到亚微秒准确度。系统的关键性能是,GPS 用户设备(UE)对于 UE 参考钟和 GPS 时之间时差的估算能力。这种估算可通过精密控制硬件误差和计算误差来完成。因此,要求用户设备(UE)采用一种低相位噪声和可预报漂移特性的高质量石英晶振。在活动设施上实现精密守时是 GPS 用户设备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该装置及其接收机利用导航星 GPS 空间部分供给的信息,向用户提供导航情报、GPS 时和对应的 UTC 数据。讨论了机械编排 GPS 用户设备装置守时功能程序的复杂性。讨论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补偿技术。本文强调了该装置的晶体振荡器频标的应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214.
发动机状态监控为监控发动机性能和状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利用这方面的信息来测量发动机在使用寿命期内的可靠性,可以手工记录和分析发动机的数据,但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数据更为可靠,灵活,本文讨论了发动机状态监控技术及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使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215.
一、引言这篇报告回顾了过去二十年中卡尔曼滤波在姿态确定中的应用及发展,这一回顾不是面面俱到,而只限于适合于配有三轴陀螺仪及姿态传感器的航天器姿态的算法。我们认为这一种航天器系统是最适合于使用卡尔曼滤波的。卡尔曼滤波器使用了系统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模型以及这样一种传感器测量模型,即基于当前以及以前的测量值利用线性估计器而获得系统状态的最高精度估计的测量模型。因此,从  相似文献   
216.
储存在射频四极陷阱(Trap)中的199Hg离子在4O.5GHz频率时的超精细谐振,证明具有极窄的相对线宽,因而被选作为高精密的频率标准。引起该类频标频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因储存离子运动产生的二阶多普勒频移,采用少量低压气体作为背景,使运动的离子被致冷至300K所形成的离子云的密度几乎完全决定于伪电势与空间电荷力的平衡。我们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陷阱参数、温度和储存离子的总数和质量可以准确地计算出二阶多普勒频移。用氦作为致冷气体所进行的大量实验表明,由射频脉冲宽度限制的谱线宽度为0.85Hz。根据所观测到的谱线形状可以预计自然线宽将小于0.1Hz。采用闭环稳定储存离子数的方法,已能使测得的二阶多普勒频移达n×10~(-13)量级。  相似文献   
217.
许多采用石英晶体的电子器件都工作在容易受到辐照的环境中。因此,研究辐照对石英晶体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我们在本文中指出,热致发光技术可以作为研究这个问题的一种好方法。我们将介绍在15—300°K温度范围内测量到的热致发光。已经分别获得Y切石英片各生长区(即+X、-X、+Z、-Z)的测量结果。该石英片是从未经扫描处理的电子级人造石英Y切生长棒上切割下来的。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首次发现在72°K、80°K、87°K和104°K时有很清晰的辉光峰。我们认为,在室温下经过X射线(50千伏、17毫安的白辐射)予辐照之后,仅仅出现在+X生长区(即135°K、162°K、178°K)的辉光峰可能与[Al_e_+]°中心有关。在+Z区样品中高于104°K的辉光峰完全不同于在+X区样品中看到的情况。在这个温度范围的所有辉光峰都随着室温下予辐照剂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弱。从本文介绍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出,一个或多个辉光峰相应于各个生长区存在的某种缺陷,而且它们的热致发光强度比例于石英中所含缺陷的密度。  相似文献   
218.
219.
Sulfite reductases are key enzymes of assimilatory and dissimilatory sulfur metabolism, which occur in diverse bacterial and archaeal lineages. They share a highly conserved domain "C-X5-C-n-C-X3-C" for binding siroheme and iron-sulfur clusters that facilitate electron transfer to the substrate. For each sulfite reductase cluster, the siroheme-binding domain is positioned slightly differently at the N-terminus of dsrA and dsrB, while in the assimilatory proteins the siroheme domain is located at the C-terminus. Our sequence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siroheme-binding domain shows that sulfite reductase sequences diverged from a common ancestor into four separate clusters (aSir, alSir, dsr, and asrC) that are biochemically distinct; each serves a different assimilatory or dissimilatory role in sulfur metabolism. The phylogenetic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grouping in sulfite reductase clusters (dsrA and dsrB vs. aSiR, asrC, and alSir) suggest that their functional diversification during evolution may have preceded the bacterial/archaeal divergence.  相似文献   
220.
We review recent work tha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ddresses the habitability of terrestrial (rocky) planets like the Earth. Habitability has been traditionally defined in terms of an orbital semimajor axis within a range known as the habitable zone, but it is also well known that the habitability of Earth is due to many other astrophysical,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actors. We focus this review on (1) recent refinements to habitable zone calculations; (2) the formation and orbital stability of terrestrial planets; (3) the tempo and mode of geologic activity (e.g., plate tectonics) on terrestrial planets; (4) the delivery of water to terrestrial planets in the habitable zone; and (5) the acquisition and loss of terrestrial planet carbon and nitrogen,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important atmospheric gases responsible for habitable conditions on Earth's surface as well as being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e biosphere itself. Finally, we consider recent work on evidence for the earliest habitable environments and the appearance of life itself on our planet. Such evidence provides us with an important, if nominal, calibration point for our search for other habitable wor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