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0篇
航空   205篇
航天技术   88篇
综合类   34篇
航天   29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01.
When predicting parameters of quasi-stationary Solar Wind (SW) streams at 1 AU, it is customary to use, as the indicator of solar sources, the Bases of Open Magnetic Tubes (BOMT) on the solar surface obtained via a calculation relying on a new Bd-technique of harmonic expans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from daily full-disk magnetograms developed by Rudenko[4]. By considering an example of 17 events, it is shown that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fast SW streams at the Earth's orbit and the BOMT, calculated with ≤ 24 h time resolution, makes up about 94%, while the correspondence of SW stereams with the CH in the light of the 10830 A line is about 29%. With this technique, the predictability of maxima of the Kp index of magnetospheric disturbance caused by a fast quasi-stationary SW, is over 90%, and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maximun velocity vm of the stream is ±15%.   相似文献   
502.
午后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的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7年和1998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参数的观测数据,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午后630.0nm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间有很好的相关,而557.7nm的相关性差一些;在考察的所有耦合函数中,午后极光受太阳风电场和能量的影响更直接;同时,行星际磁场的时钟角对午后极光也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03.
本文论述了高频浅体声波(SBAW)晶体延迟线的设计和制造。为了避免低频体波源倍频后固有相位噪声的增大,就要求直接产生频率为千兆赫范围的信号。如果用一个体波晶体锁定千兆赫频率,就可改善其近载频相位噪声。本文所提到的延迟线采用近似AT和BT切晶体,因为AT切具有高的波速,而BT切则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采用串联模型来选择设计参数。该模型利用窗口宽度,指数,波速及耦合常数来预测辐射电阻、电容和转换损耗。把该模型与传输损耗的实测数据结合起来考虑,就能准确地预测延迟线的总插入损耗。近来对该模型的仔细研究表明,在千兆赫频率上,插入损耗和Q值之间有着很好的折衷解决办法。用电子刻蚀法在有机玻璃保护层上做出0.4μm的图形。保护层一般是单层的。但也试验过多层方案。已经提出金属换能法的叉指是否灌封在晶体中的判断准则。通常金属叉指并不灌封在晶体中,器件仍具有低的插入损耗、高的Q值及良好的温度稳定性。AT切晶体的基波与五次泛音延迟线和BT切晶体的五次泛音延迟线均采用卸下(Lift—off)法制作。频率范围为3—5GHz。其最好的延迟线的插入损耗不到20,Q值大于2000。使用在高真空下冷焊的TO—8外壳还设计出了低耦合的封装。此延迟线不用有机材料,而是将其固定在一个无应力的不锈钢支架上。本文也给出了相应噪声和预老化数据。  相似文献   
504.
七十年代初期,在几个实验室之间对一些质量制品进行检测的结果揭露出存在意外的系统误差.对这些异常情况,我们开始了几个课题的研究,不久,这些课题就纳入到一个新的系统研究中.我们相信,这项新的工作将会证明:使用特性不太理想的制品,也可以传递质量单位,其检定结果不会带有严重的系统误差.这不仅将增强我们对质量标准校准的信心,而且揭示出这样一个领域:通过细致的调整,可以进一步改善以各实验室为基础的校准工作.本文将讨论制品的特性,例如几何尺寸、热导率、密度等等对质量测量的影响.这些特性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对于质量测量过程的结果是很重要的.为了使这些相互作用减至最小,我们已将电子控制线路应用到称量过程.下一套砝码,将包含本文讨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05.
为提高飞机方案多目标优化过程中最优解的搜索效率,对多目标方案的比较评价方法及其在优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用于多目标方案对比评价的基准指标,并建立了利用新生成方案的目标值对基准指标进行动态更新的动态指标.通过采用动态指标构造适应度函数改进了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的双目标优化算例表明,改进的算法能够获得更优的Pareto前沿.采用改进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对一种轻型战斗机概念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设置了重量、气动、隐身等4个优化目标,优化结果验证了基于动态指标改进的多目标遗传算法在飞机概念方案设计优化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06.
1“快速对接”飞行模式简介
  “快速对接”飞行模式指的是飞船在6h内绕地球4圈后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而之前飞船在对接前要绕地球飞行34圈,用时近2天时间。2012年8月1日23:35(莫斯科当地时间)俄罗斯进步M-16M货运飞船发射升空,飞船在发射6h后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这是货运飞船首次测试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此后又成功进行了2次,3艘“进步”货运飞船“快速对接”飞行试验成功后。俄罗斯开始试验载人飞船的快速对接。2013年3月29日,俄罗斯航天局局长波波夫金表示,在联盟 TMA-08飞船发射后还将采用相同的模式进行一次载人发射,这期间将对乘员的生理参数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再确定是否将这种快速对接模式转为常规飞行模式。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总裁洛波塔今年4月1日称,采用快速对接模式后,飞船飞前训练准备没有变化,主要是重点测试舱载计算软件。
  2013年3月28日,俄罗斯联盟TMA-08M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飞行5h44min后,首次实现了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的“快速对接”。在航天发展史中,“快速对接”模式并不是新鲜事物,但实现载人“快速对接”在俄罗斯尚属首次,所以这种新的飞行模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俄罗斯航天局决定,经过2次测试飞行后“快速对接”模式将成为常态飞行模式。新的飞行模式不但对飞船系统会产生影响,对于航天员更是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507.
As the role of missions and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in outer space becomes more and more essential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many earthly problems, such as resourc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as well as space science questions, thanks to their lower cost and faster development process CubeSats can benefit humanity and therefore, young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have been motivated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new CubeSat missions. Not very long after their inception, CubeSats have evolved to become accepted platforms for scientific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showed that they are a feasible tool for conducting scientific experiments, not only in the Earth orbit but also in the interplanetary space. For many countries, a CubeSat mission could prompt the community and young teams around the world to build the national capacity to launch and operate national space miss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key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gateways opened up to the younger scientific community by the advent and adaptation of new technology into CubeSat missions. The role of cooperation and the opportunities for capacity-building and education are also explored. Thus, the present article also aims to provide useful recommendations to scientists, early-career researchers, engineers, students, and anyone who intend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and opportunities offered by CubeSats and CubeSats-based missions.   相似文献   
508.
在低比重铝合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铝锂合金的进展愈来愈快,在此期间首先为商业的需要,制造出了半成品,并投放市场。本文介绍了为首的三名制造者Alcan,Alcoa及Pechiney制造的合金,并说明了目前铝锂合金的研究和发展状况,同时试图谈谈未来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509.
采用CFD方法数值模拟了小型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对全车阻力的影响特性.汽车的内部及外部(发动机舱及舱内)均设置了数值模拟网格.分别计算了散热器及风扇对阻力的影响,采用本校实验结果(散热器压力损失)及制造商提供的数据(散热器及风扇的质量流率)确定初始及边界条件,为基于RNS的CFD提供输入.对汽车轮胎运动模式及行驶速度对散热系统阻力及汽车总阻的影响特性也进行了计算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冷却系统阻力占汽车总阻的6.9%,与实测值吻合.  相似文献   
510.
从行星际磁场的大尺度螺旋形构型和扇形边界附近太阳风流动与冕旒的可能相关,本文得到一个推论,即在行星际空间可能存在一种较厚的螺旋扇形过渡区。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的实地观测证实了这种较厚的螺旋扇形过渡区的存在。在所分析的45个螺旋扇形过渡区中,磁场强度都不为零;大部分大于或小于周围平均场强。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磁增大和磁减小两类过渡区中的物理性质和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