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5篇
航空   248篇
航天技术   107篇
综合类   32篇
航天   349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介绍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涡轮叶片热障涂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对热障涂层黏结层和陶瓷层的材料、制备、应用及主要失效原因等4个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应用广泛的黏结层材料MCrAlY以及近几年新兴的PtAl;包括多元稀土氧化物掺杂ZrO2、萤石结构化合物、稀土锆酸盐等的陶瓷层材料;目前广泛用于生产的等离子喷涂、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等制备技术;着重介绍了热障涂层在中国的应用情况。主要从TGO和CMAS 2方面对热障涂层的失效原因分别进行了分析。简要论述了涡轮叶片热障涂层研究未来将向着1300 ℃以上超高温陶瓷层、1200 ℃以上抗氧化并与先进单晶高温合金界面匹配良好的金属黏结层、长寿命且抗CMAS性能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72.
许团委  陆贺建  王健儒  刘洋 《推进技术》2018,39(12):2845-2852
为研究稠密粒子流作用下三元乙丙绝热层材料TI117的烧蚀性能,采用基于地面模拟试验发动机完成了18发烧蚀试验。通过分析试验数据,认为针对TI117绝热材料存在一个粒子冲刷速度临界值vcri=28m/s,当粒子流速度小于vcri时,粒子流状态参数对绝热层炭化烧蚀影响较小,当粒子流速度大于vcri时绝热层烧蚀率随粒子冲刷速度的增加增幅较快,粒子冲刷角度的影响也显著。通过分析颗粒浓度、冲刷速度和角度等随烧蚀试验状态的变化规律,结合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给出了三元乙丙绝热材料TI117在两种冲刷状态下的烧蚀率工程预示模型。通过分析芳纶纤维铺设方向对TI117绝热层烧蚀的影响,认为两种铺设方向下烧蚀结果基本一致,严酷条件下芳纶纤维垂直铺设优于平行铺设。  相似文献   
673.
用雷达跟踪来袭弹道式导弹,由于其运动模型、测量噪声的不确定性,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经典广义卡尔曼滤波器(EKF)不再适用于这种不确定的问题,因此,引入一种新的区间广义卡尔曼德波(EIKF)方法来跟踪导弹系统。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本EIKF算法对于这种不确定的、非线性弹道式导弹的测量问题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74.
近年来,增材制造技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迅速发展。对熔融沉积成型技术、激光选区熔化技术、线材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热喷涂增材技术、月壤增材制造技术等用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增材制造技术及这些技术的应用领域进行了总结。对增材制造技术在在轨制造飞行器替换件、制造大型桁架等难以在地面制造或发射的部件、制造飞行器复杂部件等应用领域进行了总结。提出未来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的增材制造中应发展适合载人航天工程的材料体系,应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增材制造技术,同时未来还应发展相关工艺。  相似文献   
675.
后缘襟翼气动载荷计算是大型运输类飞机增升装置设计工作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在新型民用运输机的研制与适航取证工作中,发现现有的襟翼载荷计算方法在某些特殊工况下并非足够保守。某型支线客机襟翼测压试飞中测得其巡航构型下襟翼气动载荷相对计算值有较为明显的增加。在分析对比了试飞与风洞试验的压力分布数据,并借助CFD工具进行定性分析后,最终证明气动载荷的增加主要由襟翼舱的密封失效所造成。以往载荷计算时,襟翼舱内部的襟翼表面压力通常赋值为0,这在襟翼舱保持密封时是可靠的;但在实际飞行中,襟翼舱处襟翼与机翼主翼面后缘之间的密封装置通常会由于制造或受载变形等原因失效,此外该位置附近的扰流板也会在飞行时浮动或偏转,这些都会导致襟翼舱内部气压降低到当地外界的静压值,使得巡航构型襟翼压力分布在头部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平台式增加。另一型单通道干线客机通过低速风洞测压试验发现在小襟翼偏度构型时襟翼的法向气动力系数有明显增加,采用该试验结果作为输入,计算得到的考虑扰流板偏转影响的小襟翼偏度构型襟翼气动载荷,甚至超过了扰流板未偏转时所有增升构型下的襟翼最严重载荷。通过对压力分布数据及CFD计算得到的二维流场的分析,证明扰流板偏转造成襟翼载荷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前者对后者的上洗效应。扰流板的偏转将增加其下游襟翼处的当地迎角,使得后者在小偏度时就接近其在大偏度时的法向力系数,之后由于小襟翼偏度构型时更大的襟翼设计速度与对应速压最终造成了载荷增加。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了符合客观流动规律的方法进行补充和修正:在计算巡航构型襟翼载荷时,可在原有测压试验得到襟翼压力分布的基础上补充平顶型前缘分布作为载荷计算输入;而在计算小襟翼偏度增升构型襟翼载荷时,则可以采用工程方法预估扰流板偏转带来的载荷增量。上述方法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验证和应用。  相似文献   
676.
刘大伟  熊贵天  刘洋  许新  陈德华 《航空学报》2019,40(2):522205-522205
宽体客机航程远、巡航马赫数高,其气动设计对风洞试验数据精准度要求很高。通过完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FL-26风洞试验数据修正技术和设备,对宽体客机高速风洞测力试验数据进行支撑/洞壁干扰、模型变形及流场畸变等系统修正,获取干净、可靠的风洞试验基准数据,为开展雷诺数、静气动弹性和动力影响等相关性修正奠定基础。研究表明:支撑干扰试验时,尾腔压力分布测量位置和假支杆长度伸入模型尾腔50 mm即可获得可靠的支撑干扰试验结果;在试验包线范围内,洞壁干扰对宽体客机模型升力、阻力和俯仰力矩系数影响较小;试验模型变形对宽体客机气动特性影响较为明显,马赫数0.85时模型变形后的升力线斜率减小0.005左右,焦点前移0.021 bA,需进行相关修正。  相似文献   
677.
    
Mars is a compelling astrobiological target, and a human mission would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collect immense amounts of scientific data. Exploration alone, however, cannot justify the increased risk. Instead, three factors drive a human mission: economics, education, and exploration. A human mission has a unique potential to inspir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to enter critically need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 mission is economically feasible, an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put in place for a human mission would propel growth in related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The main hurdles are human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1–2 years of radiation and microgravity exposure. However, enabling technologies are sufficiently mature in these areas that they can be developed within a few decade timescale. Hence, the decision of whether or not to undertake a human mission to Mars is a political decision, and thus, education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re the crucial factors.  相似文献   
678.
工业设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独到作用,使其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认识,因此设计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然而设计人才的创造性思维素质,审美素养及工程知识的综合性特质,对传统的专业教育提出了挑战.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二十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推出了以工业设计专业特定内涵为导向,以产学研为基础平台,构建本科教育全过程的特色专业教学体系.通过在基础教学中启蒙创造性思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互动创意,专业教学采用产学研共体为手段,实施设计创新等积极的特色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79.
Morphologically diverse structures that may constitute organic microfossils are reported from three remote and widely separated localities assigned to the ca. 3400?Ma Strelley Pool Formation in the Pilbara Craton, Western Australia. These localities include the Panorama, Warralong, and Goldsworthy greenstone belts. From the Panorama greenstone belt, large (> 40?μm) lenticular to spindle-like structures, spheroidal structures, and mat-forming thread-like structures are found. Similar assemblages of carbonaceous structures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the Warralong and Goldsworthy greenstone belts, though these assemblages lack the thread-like structures but contain film-like structures. All structures are syngenetic with their host sedimentary black chert,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stromatolites and evaporites. The host chert is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deposited in a shallow water environment. Rigorous assessment of biogenicity (considering composition, size range, abundance, taphonomic featur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suggests that cluster-forming small (<15 μm) spheroids, lenticular to spindle-like structures, and film-like structures with small spheroids are probable microfossils. Thread-like structures are more likely fossilized fibrils of biofilm, rather than microfossils. The biogenicity of solitary large (>15?μm) spheroids and simple film-like structures is less certain. Although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the biogenicity of carbonaceous structures from the Strelley Pool Formation, this study presents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morphologically complex and large microfossils at 3400?Ma in the Pilbara Craton, which can be correlated to the contemporaneous, possible microfossils reported from South Africa.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much to be learned, they should provide us with new insights into the early evolution of life and shallow water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680.
针对传统有限元建模黑箱操作多、计算成本大、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等问题,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随机振动理论和Miner线性积累损伤准则,建立了基础随机激励下纤维增强复合薄板振动疲劳寿命预测的解析模型。基于应力模态法,推导了纤维增强复合薄板的应力频响函数,在考虑随机激励的基础上,得到了结构的随机振动等效应力功率谱密度函数。通过Dirlik、Bendat和Benasciutti-Tovo三种频域模型对应的概率密度函数,成功求解了相应的振动疲劳寿命。另外,采用ANSYS与nCode软件对模型及其预测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该模型寿命计算结果相对于商业软件计算结果的偏差不超过14.8%,但计算效率提高了17%~33%。因此,该模型可为预测随机激励下各向异性复合薄板的振动疲劳问题,提供一种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