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165篇
航空   611篇
航天技术   228篇
综合类   137篇
航天   2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The calculation of two-phase frictional pressure drop (TPFPD) is required by two-phase systems operating under microgravity and reduced gravity.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orrelations for the TPFPD in tubes under normal gravity. However, it is hard to find out a TPFPD correlation obtained from microgravity and/or reduced gravity conditions, and thus people have to use TPFPD correlations for normal gravity to calculate TPFPD under microgravity and reduced gravity.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such practice. This paper offer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TPFPD correlations for normal gravity and an up-to-data survey of the TPFPD experimental study under microgravity and reduced gravity. There are 23 TPFPD correlations for normal gravity reviewed and 135 experimental data under microgravity obtained from the literature. These experimental data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viewed TPFPD correl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smallest mean absolute relative deviation (MARD) of the correlations is greater than 34%. Using TPFPD correlations for normal gravity to reduced gravity and microgravity may be acceptable for the first approximation, but correlations intended for microgravity and reduced gravity are needed and more experiments are desired to obtain more data with high accuracy.  相似文献   
952.
The responses of the thermospheric density and ionospheric foF2 to the intense magnetic storms event on 17–20 April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ata from CHAMP/STAR and ionosonde stations respectively, and NRLMSISE-00 and IRI-2007 models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models can capture the tendency of changes, especially under quiet or moderate geomagnetic conditions, but are less accurate under geomagnetic storms. The thermospheric density is sensitive to the EUV emission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and double-peak structure appeared in the dayside. On 19 April dayside, TADs traveled toward the equator with phase speeds of the order of 300–750 m/s, interfered near the equator to produce a total density perturbation of 25%, and then passed through each other and into the opposite hemisphere. For ionospheric foF2, there are non-symmetric hemispheres’ features during the intense geomagnetic activities. In details, middle latitudes in the north and high latitudes in both hemispheres are negative ionospheric storms, and the maximum amplitudes of δfoF2δfoF2 is about 60%, but the amplitudes decrease from the higher to lower latitude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Meanwhile, the equatorial station shows positive phase, and the maximum value is about 100%. Finally, the mechanisms for these feature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953.
高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高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温升过高带来的磁性能降低及绕组绝缘破坏等问题,对高速电机的温度分布及改进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了电机热网络数学模型,推导出电机损耗、热导和温度之间的解析方程;建立了基于ANSYS/Workbench的电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稳态热分析,从而得到电机整体的温度分布,验证了电机热网络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改变转子护套材料及电机轴打孔两种措施.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电机转子部分温度有了明显降低,其中护套温度降低了约34℃,永磁体约54℃,解决了电机的局部温度过高问题.  相似文献   
954.
新型整星隔振平台的被动隔振性能及星箭耦合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卫星的隔振要求,提出一种新型半主动整星隔振平台,采用磁流变(MR)阻尼器作为半主动作动器。为增加平台的横向转动刚度,提出一种套筒式防摇结构。建立新型整星隔振系统的详细有限元(FE)模型,对隔振系统进行基础随机激励下的响应分析和隔振平台的振级落差分析,并建立星箭系统的详细有限元模型,分析星箭结合后对整星隔振性能的影响情况,以及加入新型隔振平台后对火箭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整星隔振平台具有优良的被动隔振性能;火箭的动态特性对新型隔振系统的性能有一定影响,但当火箭和隔振平台结合处的刚度较大时,影响较小;加入新型隔振平台后,在火箭点火时到一级分离时,火箭整体的动态特性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55.
横向气流中的液体圆形射流破碎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英  黄勇  王方  王雄辉 《航空动力学报》2010,25(10):2261-2266
采用了高速摄像仪对横向气流场中的液体圆形射流破碎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中使用的喷嘴喷孔直径为0.3 mm,研究液体工质采用水,液气两相动量通量比的范围为10.2~80.结果表明,射流表面初始波动是蛇形波动,在气动力作用下逐渐发展成螺旋状表面波,最终增长到一定程度使得液体断开.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气动力在射流破碎过程中将取代表面张力而占据主导地位,而且螺旋状表面波幅值会随气流速度增加而增加.射流运动轨迹脉动幅度随气流速度增加而增强,随射流速度增加而减弱.同时给出了射流破碎位置坐标与液气两相动量通量比之间的关系式,以及射流液柱在破碎点之前类似抛物线的轨迹曲线公式.   相似文献   
956.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在空气入口总温为294.28 K,燃料气体为乙烷(C2H6)时在轴向旋流器出口截面上安装多个小突片的多源涡(MSV)结构对燃烧室内燃料/空气掺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个小突片下游产生的小尺度流向涡使得局部的燃料/空气掺混加强;装有多源涡结构的燃烧室内对应的C2H6质量分数在文氏管下游2 mm截面上的混合不均匀度由不带多源涡结构时的13.0%下降到小于7.4%.在该研究的范围内,当小突片总的阻塞比增大时,对应的混合不均匀度减小,掺混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957.
随着全球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对一些重要零部件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力学性能(强度、硬度、耐热性、抗磨性、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等)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航空领域。普通工程材料难以用于航空结构件中,目前高强度难加工材料和低密度轻质材料成为航空结构件的两大类主要材料。随着航空产品中难加工材料使用的增加,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已成为一个难题。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材料的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和加工刀具,无论在加工效率还是加工质量上都会大打折扣,且无法保证较低的加工成本。如何实现这些难加工材料的高效加工,既要保证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又要控制加工成本,成为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必须了解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特性,掌握切削规律和应用的切削工艺。合理的刀具选型和优化的加工方法对于提高难加工材料的加工效率和延长刀具寿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航空零部件的难加工材料加工中尤为重要。本调查以"航空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技术与刀具应用"为主题,主要调查对象涉及刀具厂商、航空企业用户和科研机构。其中,刀具厂商包括山特维克可乐满、山高、伊斯卡、瓦尔特、森拉天时、猛龙刀具、德国蓝帜金属加工技术集团、哈量集团、京瓷、埃莫克法兰肯等;航空企业用户包括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黎明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等。通过对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和适用刀具的分析,得到不同工况下难加工材料切削时的注意问题及刀具选择,希望为加工难加工材料、合理选择刀具及提高加工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8.
从粉末火箭发动机工作性能、影响因素等方面出发,对其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分析发现,粉末发动机较传统推进系统的有效比冲高;通过对Mg粉和CO2燃烧性能的计算研究,得到了其受压强、初温、氧燃比等参数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9.
高分辨距离像的频谱相位包含了大部分目标信息,对数零相位谱特征能够保留这些信息,且具有平移不变性。提出一种对数零相位谱最小距离雷达目标识别方法,并利用外场实测数据计算仿真,比较了最小欧氏距离与最小马氏距离准则下对数零相位谱的识别性能,同时与功率谱、幅度谱做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0.
为近地通信卫星星座系统提出一个将星座各星上时钟同步到地面系统时钟的新技术方案,以GNSS导航系统时钟作为高精度、高稳定的时间基准,利用地面站和星座星上的GNSS接收机基于定位原理测得各自时钟相对于GNSS系统时钟的时差量(秒脉冲相位差),进一步得出各星时钟相对于地面系统时钟的时差观测量。每个星上时间管理单元利用一个Kalman滤波器估计星地时差模型参数,周期性更新星上时差预报,并据此估计秒脉冲调相时机,以及按照最小调相残差原则估算的调相幅值,并令PPS发生器完成相关调相操作。还设计了上述时统方案在一个典型Walker(24/3/1)星座中的应用研究,并开展了数学仿真和半物理仿真。文章还设计了一个半实物仿真方案,通过数学仿真和半物理仿真,表明该时统方法可将星地秒脉冲相位差自动控制在指定误差范围内,证实其在近地通信卫星星座系统全网时间同步任务中应用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