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4篇
  免费   370篇
  国内免费   667篇
航空   1693篇
航天技术   847篇
综合类   786篇
航天   7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74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61.
小展弦比飞翼标模为国内自主设计的融合体飞翼通用研究模型,前缘后掠角为65°,展弦比为1.54。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小展弦比飞翼标模在跨声速迎角4°开始出现非线性升力,在迎角12°至16°范围内会出现升力突然下降、俯仰力矩突然上扬的现象。为了分析该现象的机理,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小展弦比飞翼标模在马赫0.9时的流动特性,分析了前缘涡的产生、发展直至破裂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小展弦比飞翼标模在迎角4°开始出现涡升力;随着迎角增加,前缘涡逐渐向内侧移动,涡强和背风面激波的强度也逐渐增加,前缘涡与激波发生交叉干扰并达到一个平衡流态;当前缘涡与激波无法维持既有平衡时则会发生涡破裂,流场急剧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导致升力突然下降并产生抬头力矩增量。  相似文献   
162.
采用具有七阶精度的有限差分格式和基于Euler方程组的特征边界条件,通过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了由固定相位周期性吹吸扰动诱导的、Ma∞=2.25、Re∞=2.5×107/m(635 000/inch)空间发展平板边界层的旁路转捩过程,并建立了相应的直接数值模拟数据库。数值结果表明:扰动相位的随机性并不是转捩发生的必要条件,固定相位周期性吹吸扰动即可诱发边界层的转捩;当采用固定相位时,随着吹吸频率的增加,转捩位置向下游移动;当扰动频率足够大时,周期性吹吸无法诱导出边界层的转捩。随后,在所得数据库中提取了速度及热力学变量的平均值,与已有的数据库和理论分析吻合良好;速度脉动均方根与公认的不可压缩平板边界层实验基本吻合;热力学变量脉动均方根和雷诺应力与已有数据库的统计结果及实验数据具有相同的分布特征。对比发现,不同转捩的诱导因素对平均转捩位置和热力学变量均方根、雷诺应力等高阶统计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3.
研究地效飞行器及其驮运负载飞行器巡航状态的气动特性,对大型地效飞行器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求解N-S方程的有限体积法,分别针对地效飞行器巡航状态及其驮运负载飞行器巡航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升阻比与阻力的大小,地效飞行器巡航状态机翼的最佳安装角为5.5°;综合考虑升阻比与巡航飞行的安全性、操纵性,地效飞行器巡航状态的最佳飞行高度为8 m;综合考虑巡航经济性以及从巡航状态过渡到分离状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两机驮运巡航状态下负载飞行器的最佳迎角为3°。  相似文献   
164.
单相流体回路辐射器性能优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神舟”飞船辐射器为例,对管肋式单相流体回路辐射器的肋宽进行了优化分析。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求解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管肋式辐射器常用性能评价方法--能质比及微元能质比(单位质量散热能力)随肋片宽度的变化规律;而后以提高辐射器能质比为优化目的,对辐射器肋宽进行了优化,得出了辐射器的最佳能质比对应的肋宽表达式;最后给出了“神舟”飞船辐射器优化前后的参数对比。文章对管肋式辐射器的优化设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5.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 present and discuss the response of the ionospheric F-region in the South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sectors during an intense geomagnetic storm in August 2005. The geomagnetic storm studied reached a minimum Dst of −216 nT at 12:00 UT on 24 August. In this work ionospheric sounding data obtained of 24, 25, and 26 August 2005 at Palmas (PAL; 10.2° S, 48.2° W; dip latitude 6.6° S), São José dos Campos (SJC, 23.2° S, 45.9° W; dip latitude 17.6° S), Brazil, Ho Chi Minh City, (HCM; 10.5° N, 106.3° E; dip latitude 2.9° N), Vietnam, Okinawa (OKI; 26.3° N, 127.8° E; dip latitude 21.2° N), Japan, are presented. Also, the GPS observations obtained at different stations in the equatorial and low-latitude regions in the Brazilian sector are presented. On the night of 24–25 August 2005, the h′F variations show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associated with Joule heating in the auroral zone from SJC to PAL. The foF2 variations show a positive storm phase on the night of 24–25 August at PAL and SJC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Also, the GPS-VTEC observations at several stations in the Brazilian sector show a fairly similar positive storm phase on 24 August. During the fast decrease of Dst (between 10:00 and 11:00 UT) on 24 August, there is a prompt penetration of electric field of magnetospheric origin that result in abrupt increase (∼12:00 UT) in foF2 at PAL, SJC (Brazil) and OKI (Japan) and in VTEC at IMPZ, BOMJ, PARA and SMAR (Brazil). OKI showed strong oscillations of the F-region on the night 24 August resulted to the propagation of traveling atmospheric disturbances (TADs) by Joule heating in the auroral region. These effects result a strong positive observed at OKI station. During the daytime on 25 August, in the recovery phase, the foF2 observations showed positive ionospheric storm at HCM station.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latitudinal response of the F-region is also observed in the South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sectors.  相似文献   
166.
为了分析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光学特性,对FY-1卫星的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光学信号进行了仿真计算和模拟试验验证.通过对外部辐射及内部热源的分析,计算了卫星的温度场,采用随机起伏表面算法模拟表面覆盖材料外表面,通过阴影遮挡判断及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模型计算卫星对外部辐射的反射特性,编程计算得到在可见光0.4~1.0μm和红外8~14 μm,14~16 μm波段下卫星的光学特性.结果表明红外辐射亮度与表面温度相关,8~14 μm最大约90 W/(m2·sr)、14~16 μm最大约20 W/(m2·sr).空间可见光辐射强度具有明显的镜面反射效应,卫星主体峰值2 200 W/sr.通过地面模拟测量空间目标的温度和红外辐射验证了温度及红外辐射仿真计算模型,可见光辐射强度仿真计算结果与地面模型卫星测量结果误差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167.
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时,一般用连接边界来引入平面入射波.理想情况下,当总场区没有散射目标时,该区域仅有入射波,散射场区电磁波为0.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散射场区的电磁波一般不会严格等于0,这是因为在连接边界引入入射波时产生了电磁泄漏.一维情形下,用散射场区电场的平方和来衡量电磁泄漏程度.二维情形下,用等效原理将散射场区的电磁场进行远场外推,得到雷达散射截面,以此衡量电磁泄漏的大小.研究表明:时间步长、入射角度都能影响电磁泄漏大小.为使电磁泄漏较小,时间步长应接近于稳定性要求的最小步长,入射方向应避免垂直于计算区域边界.  相似文献   
168.
为实现对航天器热平衡试验平衡温度的预测,建立了热平衡温度预测的方程式,对影响预测结果的各参数进行了分析。首先,由节点网络法推导出平衡温度表达式,介绍了其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求解过程,建立了平衡温度的迭代方程;其次,结合大量的试验数据,对影响迭代结果的3个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最终确定了各因素的合理取值范围;最后,利用温度预测程序对某空间相机热平衡试验中低温工况的平衡温度进行了预测,并与试验结束后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预测温度与试验数据的误差为±1℃(在3%之内),满足精度要求,对热平衡温度准确的预测有效的缩短了试验时间,节省试验费用。  相似文献   
169.
    
研究了观测器匹配条件不满足之前提下,状态和未知输入同时估计的未知输入观测器的设计方法.基于可测输出相对于未知输入的相关度的概念,给出了可以满足匹配条件的辅助输出的构造方法.考虑了一种高阶滑模观测器,根据原系统的可测输出不仅能给出辅助输出、还能给出其微分在有限时间内的精确估计.基于辅助输出,提出一种能对状态渐近估计的降维观测器设计方法.基于状态和辅助输出之微分的估计,提出了一种未知输入的重构方法,该方法具有不必用到系统微分信息的优点.最后通过一仿真实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0.
介绍了一种采用小电流进行阻值测试的方法。其用于要求严格控制测试电流、电压的阻值测量领域,采用了自动测试功能,解决了现有测试过程繁杂、耗时、准确度低、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提高了测试效率、安全性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