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2篇
航空   204篇
航天技术   63篇
综合类   37篇
航天   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81.
Fisk  L. A.  Wenzel  K.-P.  Balogh  A.  Burger  R. A.  Cummings  A. C.  Evenson  P.  Heber  B.  Jokipii  J. R.  Krainev  M. B.  Kóta  J.  Kunow  H.  Le Roux  J. A.  McDonald  F. B.  McKibben  R. B.  Potgieter  M. S.  Simpson  J. A.  Steenberg  C. D.  Suess  S.  Webber  W. R.  Wibberenz  G.  Zhang  M.  Ferrando  P.  Fujii  Z.  Lockwood  J. A.  Moraal  H.  Stone  E. C. 《Space Science Reviews》1998,83(1-2):179-214
The global processes that determine cosmic ray modulation are reviewed.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theory which describes cosmic ray behavior in the heliosphere are summarized, and a series of discussions is presented which compare the expectations of this theory with observation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behavior of both galactic cosmic rays and the anomalous component; the behavior of cosmic ray electrons and ions; and the 26-day variations in cosmic rays as a function of heliographic latitude. The general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urrent theory is essentially correct. There is clear evidence, in solar minimum conditions, that the cosmic rays and the anomalous component behave as is expected from theory, with strong effects of gradient and curvature drifts. There is strong evidence of considerable latitude transport of the cosmic rays, at all energies, but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is occurs is unclear. Despite the apparent success of the theory, there is no single choice for the parameters which describe cosmic ray behavior, which can account for all of the observed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spectra, and electron vs. ion behavior.  相似文献   
282.
283.
李继超  刘乐  杜娟  王偲臣  林峰 《航空学报》2015,36(5):1422-1431
周向槽机匣处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扩稳措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缺乏对其机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为此,在一台低速单转子轴流压气机上考察了周向单槽机匣处理随轴向位置变化的扩稳效果。实验中获得了单槽不同轴向位置的扩稳规律,在该台压气机上得出了扩稳效果最好的槽位于40%~60%轴向弦长,而当单槽位于27%轴向弦长附近时,其扩稳效果最差。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最优扩稳槽位和最差扩稳槽位进行详细的壁面非定常流场测量和尾迹测量,对比分析了光壁条件与各单槽处理机匣对叶顶间隙泄漏流和转子尾迹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扩稳效果最优槽位之后,周向单槽能推迟叶顶间隙泄漏流与主流交界面前移,以及减弱叶顶间隙泄漏流非定常性,且能明显增强尾迹区1BPF(叶片通过频率)的能量,同时减弱0.5BPF的能量,达到扩稳的目的。而对于扩稳效果最差槽位而言,叶顶间隙泄漏流与主流交界面直到失速前也无法跨过单槽从叶片前缘溢出,周向单槽改变了叶顶间隙内部诱发突尖失速先兆的扰动传播方式;另外,其对转子尾迹区0.5BPF和1BPF的影响也比较小,从而使得其扩稳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284.
超临界压力正十烷对流传热实验及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主动冷却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实际工作条件,利用电加热管设备开展了超临界压力正十烷流动和传热特性实验,目的在于获得适用于发动机传热设计的燃料对流传热关联式。管子材料为不锈钢、内径1.5 mm、外径3.0mm、长度1300mm。采用K型热电偶测量管壁沿程外壁温。实验中正十烷压力约4.0~4.3MPa,温度约335~870K,流量分别为0.93、1.24和1.86g/s。正十烷的流动经历了层流、过渡和湍流3种流态。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实验数据,获得了正十烷在3种流态下的传热关联式。通过外壁温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验证了本文给出的传热关联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85.
针对Flash长操作延时等特点,为提升吞吐率,采用多级并行架构,通过通道级、芯片级、逻辑阵列级和面级并行操作,并配以簇映射机制,设计了多级并行的NAND Flash存储盘,通过实际验证,基于多级并行结构的存储盘的读写性能取得一定提升。  相似文献   
286.
脉冲爆震发动机管壁废热加温燃油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内径为110mm的大管径脉冲爆震发动机模型上,以煤油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进行了脉冲爆震发动机不同爆震频率的管壁换热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利用管壁废热加温燃油可以提高燃油的温度,改善爆震性能并缩短爆燃到爆震的转捩(DDT)距离,也能够有效地降低发动机的管壁温度.当发动机工作在20Hz时,管壁温度最大可以降低94℃.   相似文献   
287.
空间智能天线夹芯结构热变形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智能天线夹芯结构是一种集承载、维形和微波通讯于一体的多功能结构。该结构将微带天线阵列植入复合材料夹芯结构蜂窝芯体中,既满足了结构力学和热力学性能要求,又满足了被植入天线的电性能要求,实现了空间结构的多功能化,降低了系统综合质量。本文针对低地球轨道的空间热环境,选取低热膨胀系数、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及透波性好的复合材料,基于复合材料力学经典理论分析设计了面内热膨胀系数接近于零的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结构面板,并且对空间智能天线夹芯结构在低地球轨道典型空间环境下的结构热力学响应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空间多功能智能天线夹芯结构可以满足在轨空间温度环境下结构变形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288.
289.
针对信息对抗中对非合作卫星测控信号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相结合的卫星测控信号盲识别算法.首先,基于小波变换去除噪声原理,对混合信号进行去噪处理;然后,采用独立分量分析的方法对去噪后的混合信号进行分离;最后进一步对分离后的测控信号作矢量归一和再去噪处理,得到卫星测控信号的最终估计.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识别算法可以较好地分离卫星测控信号,并且很好地保留了源信号的特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收敛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290.
采用二阶正格式方法对超声速轴对称喷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将二维守恒方程的正格式方法发展到轴对称Euler方程组的求解,并对导弹尾部超声速伴随射流进行了数值计算。数值结果与实验照片所反映的流动特征吻合较好,与三阶精度间断有限元方法计算结果吻合,相比于二阶高分辨率TVD格式的计算结果,正格式方法的计算结果在间断点处具有较大的梯度变化。这表明该方法对激波具有较强的捕捉能力,在间断处不会出现数值振荡,对弹尾声音速伴随射流的数值模拟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