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航空   58篇
航天技术   32篇
综合类   5篇
航天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微型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小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振中  夏青松  朱定强 《推进技术》1994,15(1):73-80,64
介绍了一种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小型系统。文中对系统的硬件配置,性能和特点以及软件的编制原则,方法和应用细节等,均作了简要说明。最后,列举了常规数据和高频动态信号的采集,处理结果实例。本文对于科学实验与工业上的信号检测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2.
对连接气动布局实现直接力控制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前、后机翼的长降舵面的不同偏转角组合,分别产生直接升力,侧力和阻力,提高了飞机的气动性能,并改善了控制的响应品质,给飞机提供了独立的姿态或轨迹控制的非同寻常的运动模态。增加头部鸭翼可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了连接翼布局的直接升力特性。  相似文献   
93.
将透明燃烧仪进行改装增加了光强检测和记录仪,能够对推进剂燃烧进行动态检测和记录,以便研究推进剂点火、加速燃烧、稳定燃烧和熄火各阶段的变化。用这种装置进行了模拟推进剂燃烧的研究,并尝试筛选了一种RDX/HTPB/A1推进剂的燃速催化剂。  相似文献   
94.
利用武汉电离层观测站1997-2007年电离层TEC资料, 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和交叉小波以及小波相干方法, 分析了该站电离层TEC的周期变化特征以及与太阳和地磁活动之间的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 武汉站TEC变化的长期趋势主要随太阳活动的强弱而变化; 在局部时域上分别存在128~256d, 256~512d和512d~1024d的周期尺度, 且与同时期的太阳黑子数和地磁Dst指数的周期特征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数在512~1024d周期尺度上超前TEC变化约1/6个周期; 在准半年的周期尺度上武汉站TEC与地磁Dst指数几乎呈反相位变化, 但TEC对$Dst$指数的这种响应仅在太阳活动高年存在, 具体机理尚需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5.
La sola 《航空港》2012,(7):104-108
到秘鲁不看马丘比丘,如同到中国不登长城。马丘比丘是秘鲁人心中的圣地,是古代印加文明的见证。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向世界展示印加灿烂文化的窗口。马丘比丘被誉为"空中城市",又有印加帝国"失落的都城"之称。  相似文献   
96.
带有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机匣包容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振忠  张帆  章定国  余毅 《航空学报》2021,42(9):224563-224563
为了研究带有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机匣对断裂叶片的包容能力,截取环形机匣中的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开展有限元仿真和冲击试验。首先,使用LS-DYNA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撞击角度、撞击位置、定距套和止口对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抗冲击能力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撞击位置、撞击角度、定距套和止口都对结构的抗冲击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当叶片撞击在单侧机匣的安装边位置时结构的抗冲击能力最弱,定距套和合理的止口设计都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抗冲击能力。然后,通过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抗冲击试验,验证了数值仿真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数值仿真结论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螺栓断裂过程,并结合试验分析揭示了螺栓发生剪切断裂和拉伸断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7.
A strong X-ray emission is one of the defining signatures of nuclear activity in galaxies. According to the Unified Model for Active Galactic Nuclei (AGN), both the X-ray radiation and the prominent broad emission lines, characterizing the optical and UV spectra of Type 1 AGNs, are originated in the innermost regions of the sources, close to the Super Massive Black Holes (SMBH), which power the central engine. Since the emission is concentrated in a very compact region (with typical size r?0.1r?0.1 pc) and it is not possible to obtain resolved images of the source, spectroscopic studies of this radiation represent the only valuable key to constrai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ter and its structure in the center of active galaxies.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physics of the Broad Line Region (BLR) and on the X-ray spectra of broad (FWHMHβ ? 2000 km s−1) and narrow line (1000 km s−1 ?FWHMHβ ? 2000 km s−1) emitting object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he kinematic and ionization properties of matter close to the SMBHs are related together, and, in particular, that ionization is higher in narrow line sources. Here we report on the study of the optical and X-ray spectra of a sample of Type 1 AGNs, selected from the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SDSS) database, within an upper redshift limit of z=0.35z=0.35, and detected at X-ray energies. We present analysis of the broad emission line fluxes and profiles, as well as the properties of the X-ray continuum and Fe Kα emission and we use these parameters to assess the consistency of our current AGN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98.
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生产是制造业的关键步骤,长期持续稳定的产出依赖于装备系统的稳定运行。系统故障引起的停产势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如何尽早地发现装备系统的故障来避免停工停产带来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了当前应用研究中的热点。采用定期人工检查的传统方法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还使得问题发现较为滞后,达不到实时监控的目的。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装备系统的监测也变得更加智能化。利用装备系统的历史数据检测其状态能够更敏捷、更高效地发现装备运行中的“亚健康”问题,能给装备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基于装备剩余使用寿命的数据预测,能够提供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在工业领域有着宽广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聚焦于装备系统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对近年来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讨论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理论与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总结并展望装备系统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