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7篇 |
免费 | 792篇 |
国内免费 | 21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349篇 |
航天技术 | 447篇 |
综合类 | 203篇 |
航天 | 42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117篇 |
2021年 | 142篇 |
2020年 | 124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138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135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28篇 |
2012年 | 123篇 |
2011年 | 123篇 |
2010年 | 139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115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针对尖侧缘机身布局在大迎角下存在的正俯仰力矩(抬头力矩)问题,通过风洞试验,首先研究了俯仰力矩的迎角分区特性及流动演化规律:线性增长区(迎角为0°~15°),俯仰力矩线性增加,全机从附着流到形成进气道前缘涡和机翼涡;非线性增长区(迎角为17.5°~32.5°),俯仰力矩非线性增加,机头涡出现,机头涡和进气道前缘涡逐渐增强,机翼涡增强后破裂;衰减区(迎角为35°~65°),俯仰力矩逐渐减小,机头涡增强后破裂,进气道前缘涡破裂发展,机翼涡完全破裂。其次,发现了机身前体是产生正俯仰力矩的主要来源,机头涡是导致大迎角下正俯仰力矩的主控流动。当迎角为40°时,前体各截面正俯仰力矩在进气道前缘处达到最大,主要是由于该处机头涡诱导产生了较强的法向力。最后,提出了大迎角机身扰流板控制技术,产生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当迎角为40°时,扰流板可使正俯仰力矩减少62%,其原因是扰流板降低了机头涡涡量及其诱导产生的法向力,减少了机身前体对正俯仰力矩的贡献。该控制技术的缺点是扰流板会带来一些升力损失和附加阻力。基于尖侧缘机身参考宽度的雷诺数为2.59×105。 相似文献
192.
193.
弹性飞行器可能由于结构、气动及控制的不利耦合引发气动伺服弹性失稳,为此分析了带有差动舵面及控制系统的细长体导弹滚转通道气动伺服弹性稳定性.导弹的广义非定常气动力采用气动导数方法计算,动力学方程考虑了弹体的刚体滚转运动和一阶弹性扭转振动.由导弹动力学方程求解得到滚转通道的开环传递函数,并应用Nyquist方法进行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算例表明,若控制系统设计不当,系统有可能在弹性振动频率处发生气动伺服弹性失稳. 相似文献
194.
为解决传统载人登月方案中重型运载火箭难以研制、交会对接窗口选择困难等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现有技术条件的基于地月L1点的载人登月方案设想。基于对圆形限制性三体模型和地月三,点特性的分析,将载人登月任务划分为不同的飞行阶段,研究了载人登月任务的规模、系统组成以及各舱段的质量分配等。通过与基于环月轨道方案各参数的分析和对比,提出通过付出较小代价将基于环月轨道的载人登月方案转化为基于地月,L1点的载人登月方案的方法。结果分析表明,经方案转化,不但能充分发挥地月L1点的优势,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节省燃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5.
针对CPL蒸发器,建立了可据以分析其传热过程和蒸发流动过程的分布参数模型,并就一个模拟算例进行了考察,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该模型较之传统集中参数模型的优点在于,其计算结果反映出了蒸发器内沿轴向流动过程中各肋壁温度及肋壁与流动工质之间换热系数大小的变化情况以及蒸发器内局部蒸汽(或液体)的热力状况,因而为从细节上揭示CPL蒸发器的传热性能及其工程模型的试验研究、优化设计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6.
197.
198.
Chao Wu Jun Yang Shihua Li Qi Li Lei Guo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includes Cospar's Information Bulletin, Space Research Today)》2018,61(9):2457-2471
Facing the complex aerodynamic environment of Mars atmosphere, a composite atmospheric entry trajectory tracking strategy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External disturbances, initial states uncertainties and aerodynamic parameters uncertainties are the main problems. The composite strategy is design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Mars atmospheric entry. This strategy includes a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for optimized trajectory tracking performance, as well as a disturbance observer based feedforward compensation for external disturbances and uncertainties attenuation. 500-run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omposite control scheme achieves more precise Mars atmospheric entry (3.8?km parachute deployment point distribution error) than the baseline control scheme (8.4?km) and integral control scheme (5.8?km). 相似文献
199.
微重力下管肋式空间辐射器的整体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向一重力环境下管肋式空间辐射器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并以单质量散热量最大和热载体驱动功率最小为优化目标,对管式空间辐射器进行了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200.
文章针对现有临近空间浮空器持久区域驻留期间面临的“超热”、“超压”和抗风机动飞行对材料和能源技术的挑战,提出一种充分利用自然界热能和准零风层风场环境的新型临近空间浮空器技术方案。文章分别介绍了新型临近空间浮空器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功能特点和飞行操控策略;通过浮空器热建模仿真分析和参数总体设计,研究了主气囊热控参数、浮空器白天和夜间“超热”能力,以及浮空器体积规模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通过主气囊热控参数优化设计,可使浮空器白天“超热”值在100K以上,夜间“超热”值在20K以上,并给出了20~80K“超热”范围内的新型浮空器总体参数设计结果,这些结果满足浮空器高度调节所需浮升能力变化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