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53篇 |
免费 | 3664篇 |
国内免费 | 172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0311篇 |
航天技术 | 2041篇 |
综合类 | 871篇 |
航天 | 36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0篇 |
2023年 | 360篇 |
2022年 | 880篇 |
2021年 | 944篇 |
2020年 | 861篇 |
2019年 | 746篇 |
2018年 | 750篇 |
2017年 | 916篇 |
2016年 | 655篇 |
2015年 | 791篇 |
2014年 | 696篇 |
2013年 | 769篇 |
2012年 | 912篇 |
2011年 | 961篇 |
2010年 | 875篇 |
2009年 | 909篇 |
2008年 | 836篇 |
2007年 | 770篇 |
2006年 | 790篇 |
2005年 | 594篇 |
2004年 | 496篇 |
2003年 | 326篇 |
2002年 | 325篇 |
2001年 | 262篇 |
2000年 | 170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适应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模式不仅是《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大纲》的要求,也是推动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关键。论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及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4.
采用传统扑动机构的微型扑翼,气动效率低、扑动能耗大。采用压电致动器的微型扑翼通过压电材料进行致动使机翼产生上下扑动,有效地将扑动机构和机翼两个主要系统进行集成,不仅节省重量,同时它具有任务变形自适应能力强、气动效率高和扑动能耗小的特点。通过PCL语言建立采用压电致动器的扑翼有限元模型,结合同尺寸扑翼气动力试验数据,进行采用压电致动器扑翼结构仿真。利用仿真结果研制采用压电致动器扑翼原理样机,研究表明,采用压电致动器后扑翼扑动频率得到明显提高,压电片可有效控制机翼的弯扭变形,有助于提高扑翼的气动效率。 相似文献
105.
通过设计计算、对比分析、工艺复装、工艺试验等方法对棘爪扁簧使用中断裂故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从设计、工艺两方面进行了改进,经鉴定与试车验证,措施有效,为航空发动机同类零件的研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6.
涵道风扇空气动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涵道风扇较同样直径的孤立风扇能产生更大的升力,且风扇环括在涵道内,既可阻挡风扇气动声向外传播,又结构紧凑、安全性高。以此为升力面和飞行操纵面可构造出多种小型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该类无人飞行器在前飞时,涵道处于前方来流和风扇吸流的复杂气流中,其升力、阻力和俯仰力矩对整机的配平乃至稳定控制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对涵道风扇风洞吹风测力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而提出:前飞时涵道阻力较大,涵道风扇若作为升力装置仅适用于强调悬停和低速飞行性能的飞行器;此外,涵道风扇式飞行器在大速度前飞时,为了实现纵向配平,整机重心垂向位置需要高于涵道阻力作用中心。 相似文献
107.
针对机器人在动态复杂环境下的操作问题,研究机械臂跟踪运动目标及避障的运动控制方法。采用传统PID控制方法与DDPG强化学习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利用PID控制使得机械臂的工作平面快速接近目标物并与之重合,再使用DDPG算法让机械臂在平面内自主学习追踪目标物投影同时避开障碍物投影,最终在三维空间中实现跟踪与避障。该方法将机械臂作为一个智能体,智能体通过感知目标物和障碍物的距离偏差来自主学习避障跟踪策略。将本方法用于多自由度机械臂路径规划与避障任务中,对比单纯使用DDPG算法将机械臂作为智能体在空间中进行决策控制,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收敛效果和控制性能更好,机械臂能在训练后实现目标物的稳定跟踪和障碍物的躲避。 相似文献
108.
聚丙烯酸酯类材料的阻尼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合成组成相同的聚丙烯酸酯类IPN聚合物、线性IPN聚合物、共聚物、共混物,通过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动态粘弹谱(DMA)等实验方法比较它们的阻尼性能;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类IPN聚合物具有更佳的阻尼性能,其原因是IPN聚合物组份之间的协同作用而使其相容性表现为接近分子水平的共混. 相似文献
109.
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直连式试验台上,通过调节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壁面扩张角和燃料喷注位置,对燃烧室构型进行了试验优化,并定量分析了燃烧室构型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组织燃烧室形面调节,每个形面进行5种喷注位置的试验,每次试验通过文氏管调节燃料流量实现3个当量比的燃烧室工况。利用试验数据构造了燃烧室性能关于构型参数的响应面模型,经两次渐进优化获得了最佳燃烧室构型,其推力增益比基准构型增大了10.4%;试验误差小于5.0%,且试验调节参数基本呈正态分布;参数影响分析表明燃烧室性能受各耦合因素的强烈影响,各因素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且较小的第1级、第2级扩张角和较大的第3级、第4级燃烧室扩张角以及适当集中靠前喷油、适当提高当量比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燃烧室性能。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