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35篇 |
免费 | 4893篇 |
国内免费 | 141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1486篇 |
航天技术 | 2281篇 |
综合类 | 1116篇 |
航天 | 39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8篇 |
2024年 | 418篇 |
2023年 | 582篇 |
2022年 | 1015篇 |
2021年 | 1092篇 |
2020年 | 956篇 |
2019年 | 803篇 |
2018年 | 840篇 |
2017年 | 1014篇 |
2016年 | 714篇 |
2015年 | 856篇 |
2014年 | 756篇 |
2013年 | 835篇 |
2012年 | 971篇 |
2011年 | 1029篇 |
2010年 | 939篇 |
2009年 | 948篇 |
2008年 | 872篇 |
2007年 | 826篇 |
2006年 | 813篇 |
2005年 | 612篇 |
2004年 | 519篇 |
2003年 | 344篇 |
2002年 | 341篇 |
2001年 | 277篇 |
2000年 | 182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旋翼桨‑涡干扰气动载荷计算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自由尾迹耦合模型,为提高计算效率,提出了一种高效的耦合策略进行不同计算域间的信息交换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声类比法的FW‑H方程构建了旋翼桨‑涡干扰噪声的计算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方法,以OLS(Operational loads survey)旋翼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大气环境对旋翼噪声辐射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旋翼噪声辐射特性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逐渐由桨盘前行侧转变为指向桨盘前方,噪声幅值先增大后减小。文中从桨‑涡干扰距离、干扰位置变化角度计算分析了大气压力、音速及空气密度等环境参数对旋翼桨‑涡干扰噪声辐射特性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52.
采用熔体混熔方法结合挤压铸造制备了Al—8wt.%Si合金。利用SEM、DSC、TEM和力学性能测试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合金的组织及性能。结果显示,通过将高温的A1-30%Si合金熔体和低温的工业纯铝金属液混和,凝固形成的亚共晶成份Al.08wt.%Si合金中含有3%左右的细小初生si相。与传统熔体变质处理后制备Al.8wt.%Si合金的相比,经初生Si相增强的Al—Si合金拉伸强度达到185MPa,抗弯强度达到437MPa,分别提高15%和19%,同时延伸率增加近1倍达到6.7%。 相似文献
353.
354.
355.
356.
针对传统时频差估计方法对时分多址(TDMA)信号进行参数估计时会出现不同用户相互影响、估计精度差,以及计算复杂度高不利于系统实时信号处理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高精度快速时频差联合估计方法.首先,基于循环平稳特征对主站接收数据进行信号检测;然后,基于小波阈值去噪和短时电平和进行TDMA信号时隙分离;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调制信号特征参数设计多级分类器,对每个分离的信号时隙进行调制样式判别,进而分选不同用户对应的信号时隙;接着,利用主站分选的各个用户信号分别与辅站信号进行时频差粗值估计;根据粗时频差估计值减小细化时差搜索范围,以获取精细时频差估计值;最后,利用二阶曲面拟合方法进一步提升参数估计精度.仿真结果表明:文章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实现TDMA信号高精度快速时频差联合估计,可为后续卫星频谱感知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57.
余度技术是提高惯性导航系统性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微小型惯性组合导航系统中的惯性传感器多余度配置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了MEMS惯性器件构成的微型余度配置惯导系统,分析了微小型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的特点和误差特性,并经过测试分析,建立了惯性传感器的误差模型。针对余度配置系统静态标定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六位置转动标定算法,该算法只需要一个单轴速率转台就可以标定出IMU误差参数,并对采用低精度陀螺的惯性系统标定具有通用性。经过实际系统测试分析,误差补偿后的微型余度配置惯导系统的系统导航精度明显提高,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58.
以丙烯为碳源气体,研究平板针刺预制体在不同倾斜角放置和不同进气方式条件下化学气相渗透( CVI)工艺制备C/C复合材料的致密化效果。采用工业CT、浸泡介质法和偏光显微镜对沉积样品的密度分布、开孔孔隙率和织构分别进行表征。沉积102 h后,倾斜17°、前进气条件下试件的密度最高,达到1.45 g/cm-3。结果表明,试样由底端到顶端的密度是有小幅递增的,开孔孔隙率是逐渐减小的。4块试件热解炭的织构以光滑层为主,试样消光角的测量结果表明直立状态和倾斜17°、后进气状态热解炭织构取向度从底部到顶端有增大的趋势,这种织构的增长趋势与锥形回转体扩张段的材料设计相符合。 相似文献
359.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