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95篇 |
免费 | 10997篇 |
国内免费 | 127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0233篇 |
航天技术 | 3014篇 |
综合类 | 146篇 |
航天 | 247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4篇 |
2024年 | 223篇 |
2023年 | 214篇 |
2022年 | 294篇 |
2021年 | 326篇 |
2020年 | 444篇 |
2019年 | 1193篇 |
2018年 | 1411篇 |
2017年 | 1288篇 |
2016年 | 1343篇 |
2015年 | 1237篇 |
2014年 | 1146篇 |
2013年 | 1183篇 |
2012年 | 1103篇 |
2011年 | 1098篇 |
2010年 | 1043篇 |
2009年 | 1171篇 |
2008年 | 1135篇 |
2007年 | 827篇 |
2006年 | 645篇 |
2005年 | 479篇 |
2004年 | 461篇 |
2003年 | 535篇 |
2002年 | 445篇 |
2001年 | 462篇 |
2000年 | 364篇 |
1999年 | 403篇 |
1998年 | 404篇 |
1997年 | 316篇 |
1996年 | 308篇 |
1995年 | 325篇 |
1994年 | 310篇 |
1993年 | 291篇 |
1992年 | 276篇 |
1991年 | 380篇 |
1990年 | 329篇 |
1989年 | 428篇 |
1988年 | 272篇 |
1987年 | 151篇 |
1986年 | 99篇 |
1985年 | 196篇 |
1984年 | 153篇 |
1983年 | 146篇 |
1982年 | 147篇 |
1981年 | 174篇 |
1980年 | 57篇 |
1979年 | 65篇 |
1978年 | 53篇 |
1975年 | 47篇 |
1972年 | 4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后缘变弯度机翼的气动弹性建模与稳定性分析日益受到关注。为了探究变弯度后缘相比常规偏转舵面机翼颤振主动抑制的方法与特点,以一个小展弦比后缘变弯度机翼为对象,首先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并引入变弯度后缘变形模态和常规舵面偏转模态,采用亚声速偶极子格网法计算非定常气动力;然后使用基于最小状态法的有理函数拟合进行频域到时域模型的转换,建立两种构型机翼的气动弹性模型,并在建模时考虑了变弯度后缘与常规舵面控制带宽的差异;最后利用线性高斯二次型方法设计控制律进行颤振主动抑制,分析对比两种控制方式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采用变弯度后缘的闭环系统能够将颤振临界速度提高22%,其提升效果优于常规舵面,所需舵面偏转峰值更小。 相似文献
123.
在战斗机的设计与研制过程中,结构强度始终是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疲劳强度决定了飞机的安全性、耐久性和可靠性等重要指标。全机疲劳试验是验证飞机结构疲劳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全机疲劳试验技术的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我国的全机疲劳试验技术;总结了新型战斗机全机疲劳试验技术成果,包含试验载荷谱、载荷边界模拟、动力系统、数据处理、损伤检测和监测等多个方面,并给出了全机疲劳试验技术的发展规划和建议。该研究可为其他飞机疲劳试验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4.
民用飞机制造商推荐的初始预防性维修间隔通常不考虑运营环境和维修能力的差异,在满足飞机安全性要求的同时,难以达到可用性的最优状态。基于不完全维修理论,采用役龄回退因子修正部件的可靠性模型,以反映维修工作对于部件性能的影响;结合航空公司运行实际情况,以部件可用度为目标函数,可靠度阈值为约束条件,提出不完全维修策略下的预防性维修间隔优化模型,并以某型飞机的空气起动机航线故障数据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在满足可靠度阈值的约束条件下,所建立的维修间隔优化模型得出的最优维修间隔与实际相符,该模型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25.
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需要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而过高的认知负荷会影响其感知、判断、决策等认知过程,进而影响飞行安全。首先通过飞行模拟实验获取飞行学员在执行不同飞行任务时的生理数据;然后通过时域、频域分析等方法提取呼吸和心电信号的特征,并通过统计学方法筛选出能够反映认知负荷水平的指标;最后结合支持向量机、K 最邻近、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建立集成学习模型,对飞行学员的认知负荷进行评估,并与单一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集成学习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够更好地反映飞行学员认知负荷水平。 相似文献
126.
含孔金属结构的孔边裂纹监测对于保障飞行安全,增强飞机结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对孔边裂纹扩展的监测,进行含有孔边角裂纹的含孔铝合金板疲劳加载试验,得到含孔铝合金板试验件的a-N 曲线以及孔边裂纹扩展过程中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中心波长偏移量;利用包络分析法、BP 神经网络等损伤识别算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建立能够以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中心波长偏移量识别孔边裂纹扩展的监测模型,并通过试验对监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此监测模型可有效识别出孔边角裂纹的扩展与穿透,对孔边角裂纹扩展长度监测的准确度达到了97.2%,未来可应用于全机地面疲劳试验、飞机结构健康监测等多种场景。 相似文献
127.
系统刚度(航向、侧向和扭转刚度)是支柱式前起落架设计的重要指标,探明系统刚度对摆振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对起落架的防摆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改变缓冲器初始气体压力的方式,分析缓冲器行程对系统刚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系统刚度对支柱式前起落架摆振的初始扭转角、收敛时间、收敛比例和稳定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可提升防摆性能,但同时会造成初始扭转角和摆振收敛时间的增加,这会降低起落架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因此,不能过度增加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 相似文献
128.
民用飞机运营阶段安全性评估过程涉及多系统的能力整合与交互,目前我国缺乏基于标准规范的系统化持续安全性评估体系。基于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DoDAF),通过统一建模语言(UML)从多视角出发设计并构建民用飞机持续安全性评估体系架构,给出持续安全性评估控制链顶层的全面描述;在此基础上,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对体系架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提出综合考虑节点中心性及网络鲁棒性的重要度评价指标用于识别体系中关键节点,并对关键节点进行设计优化。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民用飞机持续安全性评估体系架构整合了多系统资源和能力,明确了系统控制流程及系统间交互,对关键节点进行优化后的体系架构稳定性增强,能够为运营阶段的安全性评估和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9.
声爆抑制是发展新一代超声速民机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总体布局参数的合理设计可以使飞行器具有良好的声爆特性。为了提高全局进化算法在布局设计中的优化效率,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分层优化方法,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算法提取设计知识,获得设计变量分层信息,指导低声爆布局分层优化;针对某超声速低声爆飞行器,选取后掠角、上反角、展弦比、梢根比、长细比五个总体布局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开展分层优化数值实验,并与一体化优化形成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分层优化方法能够搜索到与一体化优化高度吻合的最优解,分层优化的收敛速度显著高于一体化优化,且对随机寻优历程的表现更稳健。 相似文献
130.
随着航空航天装备的快速发展,对飞行器装备的可靠性要求逐渐提高,飞机锁类机构的可靠性对飞机起降的安全至关重要。以飞机舱门锁机构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调研了大量舱门锁机构并分析了锁机构的特点和失效模式,阐述了锁机构的工作原理。其次综述了锁机构失效机理建模、机构渐变损伤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有关锁机构可靠性的研究现状;并针对多连杆机构可靠性分析和锁机构可靠性分析进行了分类梳理。最后对锁机构的可靠性分析研究思路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复杂锁机构的可靠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