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45篇 |
免费 | 630篇 |
国内免费 | 56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965篇 |
航天技术 | 684篇 |
综合类 | 447篇 |
航天 | 8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122篇 |
2021年 | 120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109篇 |
2017年 | 124篇 |
2016年 | 91篇 |
2015年 | 163篇 |
2014年 | 171篇 |
2013年 | 193篇 |
2012年 | 226篇 |
2011年 | 214篇 |
2010年 | 249篇 |
2009年 | 181篇 |
2008年 | 177篇 |
2007年 | 173篇 |
2006年 | 143篇 |
2005年 | 121篇 |
2004年 | 87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102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篦齿封严风阻温升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篦齿封严风阻温升效应引起的热负荷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气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篦齿封严的风阻温升特性。首先,对篦齿封严风阻温升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搭建了篦齿封严风阻温升特性实验台,建立了基于RNG(Re-Normalization Group) k-ε湍流方程的篦齿封严风阻温升数值求解模型。然后,研究了篦齿封严流场特性、泄漏特性和风阻温升特性,并将理论计算、数值仿真与实验测试结果相互对比分析,研究了压比、转速等因素对篦齿封严风阻温升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篦齿封严的风阻温升效应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高低齿篦齿封严结构减弱了篦齿封严的透气效应,增强了篦齿封严的动能耗散,有利于降低篦齿封严的泄漏量;在所研究的工况下,转速低于2 000 r/min时,风阻温升效应较小,转速在2 000~6 000 r/min时,风阻温升随转速的升高而增大,温升值最高可达12.87 K;压比的增大会加强气流的对流换热,转速为6 000 r/min时,压比从1.1增加到1.3,温升值下降了7 K左右;风阻温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流经封严间隙的黏性气流与高速旋转的转子相互摩擦产生热量,气流吸收这部分摩擦热导致温度升高,转子转速越高,风阻温升效应越强。所研究的篦齿封严风阻温升特性为航空发动机内通道气流热负荷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12.
基于HLA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仿真平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介绍了一个以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为背景,基于高级体系结构(HLA, High Level Architecture)技术实现的包含虚拟现实技术的综合仿真平台.着重论述了该仿真平台的构成、开发过程及其关键技术,包括HLA、基于FEDEP(Federation Development and Execution Process)模式的开发过程,层次化软件结构、计算机生成兵力(CGF, Computer Generated Forces)技术、面向对象建模以及基于包围盒的碰撞检测等. 相似文献
413.
碳纳米管薄膜可作为应变传感器用于结构损伤的健康监测。采用机械搅拌、超声处理和高速离心等分散工艺将多壁碳纳米管单分散后,通过真空吸滤法制备碳纳米管薄膜。对碳纳米管薄膜传感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设计了一种高灵敏度的碳纳管薄膜应变传感器,与结构基体一体成型。弯曲应变传感实验表明碳纳米管薄膜传感器在不同的应变范围、不同的循环次数、不同的温度范围等条件下都具有良好的应变传感特性。结果表明碳纳米管薄膜传感器灵敏度较高,灵敏度系数为188.31(0~22 500 με),且具有较好的应变传感可逆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为了支持我国航天测控通信网的IP(互联网协议)化以及未来发展,对欧空局的航天任务操作通信网OPSNET(操作支持通信网)的新进展进行了研究。首先回顾了OPSNET网络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完成网络IP化,调整网络拓扑结构,通过载荷分担模式超越网络链路的带宽极限),之后介绍了该网络面临的高数据速率挑战及多个备选解决方案,详细介绍了最终选用的基于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的网络设计。OPSNET网络向MPLS迁移的方案经实验室环境验证后分步实施,经多个层面的验证及实际运行证明,采用MPLS技术后,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很好的网络性能。未来OPSNET将以此为基础部署更多的MPLS链路,并可能增加加密业务。OPSNET通信网的新进展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