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2篇 |
免费 | 252篇 |
国内免费 | 7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95篇 |
航天技术 | 160篇 |
综合类 | 125篇 |
航天 | 2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旋翼桨叶非定常挥舞运动的分析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旋翼桨叶的实际气动环境出发导出了桨叶的非定常挥舞运动方程,其中考虑了影响旋翼桨叶非定常挥舞运动的各种因素,包括旋翼入流的时滞效应及前行桨叶的压缩性和后行桨叶的失速特性。给出了计算桨叶非定常挥舞运动的递推公式,并进而描述了旋的整体挥舞运动。最后以某型直升机为例,计算了直升机悬停及前飞中旋加变距操纵后旋翼桨叶挥舞运动响应的过渡过程,结果表明:用本文所述方法能合理地计算旋翼桨叶挥舞运动的非定常过渡过程 相似文献
782.
针对航天器介质深层充电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罗模拟和充电动力学RIC模型的介质电荷分布及电场预估新方法,利用地面试验验证了其正确性.航天器介质平板充电过程被简化为屏蔽铝板与分层介质组成的Geant 4模型,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了实际入射束流下Teflon介质内的注入电流密度和剂量率分布曲线,利用RIC模型获得了背面接地时介质中的电荷密度和电场分布,利用脉冲电声法(PEA)对不同束流密度辐照下的Teflon内部空间电荷密度进行了测量.数值模拟和地面试验结果表明,Teflon在100 keV能量电子辐照下,电荷密度和电场随着束流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其电荷密度峰值位置约为0.042 mm,且背面接地时接地侧电场最大.由于Geant 4粒子输运模拟和RIC模型具有通用性,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各种航天器介质材料. 相似文献
783.
季光明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1,(3):45-47
炭刹车盘材料具有质量轻、摩擦特性好、使用寿命长、吸热能力高等一系列优良特性。从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炭刹车盘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总共经历了五代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商用飞机炭刹车副的首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空客和波音系列飞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炭刹车材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作为PMA件应用于B757和A320机型,... 相似文献
784.
对转涡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了国外对转涡轮技术的发展状况,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近年来对对转涡轮研究的情况。研究表明:1 1/2对转涡轮所面对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而1 3/2对转涡轮是战胜这种挑战的有效途径;加OGV是扩展1 1/2对转涡轮应用范围的有效措施。同时,列举了对转涡轮所面临的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785.
换热预冷发动机预冷特性和发动机性能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换热预冷发动机换热器预冷效果和发动机性能,首先设计了叉排管束式细小通道换热预冷器,并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对换热效果进行了仿真,然后结合换热预冷发动机性能计算程序对预冷发动机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飞行马赫数为2.5~4.0且氢气空气质量流比为0.03~0.09条件下,换热预冷器能将来流空气预冷90.6~471.2 K,低温氢气经吸热后温度升幅为266.1~455.3 K,换热效果良好。来流空气经预冷后涡轮发动机的飞行包线最高被拓展至马赫数4.0,达到了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衔接速域。相比于传统涡轮发动机,氢气空气质量流比为0.03时,本文换热预冷发动机加力状态推力能恢复至设计点推力水平;当氢气空气质量流比增加至0.09时,加力状态推力最高达到设计点推力的两倍左右。马赫数2.6以下换热预冷措施能小幅改善发动机比冲和耗油率(仅计算用于燃烧的氢气量)性能,而飞行速度大于马赫数2.6后换热预冷措施也难以抑制比冲和耗油率迅速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86.
本文建立了一种工程实用的跨音速叶栅流场分析系统,可进行跨音速叶栅无粘绕流和无粘流-边界层迭代计算。叶栅无粘绕流的计算以Denton拟流向“相对差分”方法为基础,y向采用松驰线性插值算法,所形成的解法能保证以较少的网点获得较准确的结果。边界层的计算采用积分方法,并考虑了紊流边界层的分离问题,文中还介绍了无粘流-边界层的耦合方式。应用本文方法对国内外多种压气机和涡轮叶栅进行了计算分析,所得结果与实验的吻合程度较好,因此,所提出的叶栅流场分析系统,可望为工程设计上实用的计算手段。 相似文献
787.
聚酰亚胺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宇航材料工艺》2009,39(4)
采用片状石墨(GP)、短切碳纤维(SCF)及长碳纤维(LCF)为导电填料,利用高温模压成型的方法制备聚酰亚胺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采用丙酮溶剂化处理、浓硝酸常温氧化、气相高温氧化三种处理填料的方法及导电填料的复配对复合材料体积电阻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在PI∶GP∶CF=2∶7∶1配比时,其体积电阻率可达1.52×10-2Ω·cm,弯曲强度达48 MPa. 相似文献
788.
789.
为了研究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脉冲起动特性,对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在脉冲风洞中流场建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根据运动激波关系式建立了双波结构数学模型,分析了进气道脉冲起动过程中双波结构的产生及传播过程。研究表明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双波结构气动参数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结合仿真发现进气道脉冲起动过程流场的主要特征包括:运动激波与斜激波相交、激波/边界层相互干扰以及分离包的空间位置和自身体积变化、进气道自起动过程等。另外结合双波结构计算模型,通过仿真研究了影响双波结构流动参数及影响进气道脉冲起动特性的因素,发现初始条件影响进气道的脉冲起动特性主要是通过改变双波结构的强度实现的。 相似文献
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