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2篇
  免费   651篇
  国内免费   289篇
航空   1715篇
航天技术   363篇
综合类   191篇
航天   54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本文针对临近空间大气压力传感器现场校准需求,介绍了临近空间大气压力传感器现场校准装置工作原理, 进行理论分析与仿真,提出需突破的关键技术,给出了不确定度预估。  相似文献   
912.
Firstly, the fatigue damages associated with the random loadings were always deemed as high-cycle or very-high-cycle fatigue problems, and based on Chebyshev theorem, the number of rainflow cycles in a given time interval could be recognized as a constant by neglecting its randomness. Secondly, the randomness of fatigue damage induc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rainflow cycles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central limit theorem, the fatigue damage could be assumed to follow Gaussian distribution, and the statistical parameters: mean and variance, were derived from Dirlik's solution. Finally,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used to a simulate Gaussian random loading and the measured random loading from an aircraft. Comparisons with observed results were carried out extensively. In the first example, the relative error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re 2.29%, 3.52% and 1.16% for th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fatigue damage, respectively. In the second example, these relative errors are 11.70%, 173.32% and 18.20%, and the larger errors are attributable to non-stationary state of the measured loading to some extent.   相似文献   
913.
有翼再入飞行器气动力的工程计算方法尚有待进一步完善,计算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章根据有翼再入飞行器的气动布局特点,改进和发展了一套适于其气动布局的部件划分策略和压强计算选取准则。以此对航天飞机轨道器和类X-34飞行器的纵向气动力特性进行工程计算,并与其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文中的工程计算方法在马赫数3以上的超/高超声速范围内可准确预测有翼再入飞行器的升阻特性,其中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误差小于10%;并可准确预测俯仰力矩特性随迎角改变的变化规律。与现有方法相比,文中的部件划分策略和压强计算选取准则在升阻特性精度相当情况下,可明显提高俯仰力矩的预测精度,并反映飞行器表面的压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14.
不锈钢板式热沉具有低温性能好、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外航天器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是热沉发展的新趋势.为掌握不锈钢板式热沉的加工工艺,建立不锈钢热沉液压胀形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滚弯预成形工序、边界压紧力和焊点布局等工艺参数对热沉位移分布、应变分布和厚度分布的影响,以及焊点布局、胀形压力对流道高度和...  相似文献   
915.
经典的“当前”统计模型中,机动频率通常为经验值,并需预设加速度极限值。针对这一局限,该文利用递归线性平滑牛顿预测器对加速度进行预估后,得到“当前”统计模型中目标机动频率值的解析解,并避免机动加速度极限值的设置,实现了过程噪声协方差矩阵的自适应计算。此外,利用简化的Sage-Husa滤波方法实现量测噪声协方差矩阵的自适应更新。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文所提算法相比于经典的“当前”统计模型的距离跟踪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916.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实施,一步实现"绕""着""巡"的目标。着陆器在火星表面软着陆后,火星车能否沿转移坡道安全转移至火星表面,关系着本次任务的成败。从火星车转移坡道功能要求出发,提出了一种双向抽展式转移坡道方案,解决了大展出比、驱动共用、可靠展开等关键问题,对其展开原理及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并开展了模拟火星重力环境的展开试验,为我国火星车转移坡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17.
大型机场滑行道航空器交通流特性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行道是连接跑道和停机坪的纽带,是大型机场航空器场面运行的关键资源。随着场面航空器数量的不断增加,航空器在滑行道区域涌现出特有的交通流特性。基于滑行道航空器运行规则,结合元胞传输模型(CTM),建立宏观的滑行道航空器交通流元胞传输模型,在NetLogo系统动力学仿真平台的基础上,以中国某大型机场滑行道航空器运行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推理滑行道交通流基本参数之间的关系和相变特征。研究表明,滑行道交通流在自由流、同步流和阻塞流3种相态中演变,其中在同步流相态中,随着密度增加,流量从0.15降至0.10架次/min,速度从20降至7.64 m/s,说明流量和速度参数对于密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当离场率与进场率的比例从0.2降至0.15时,3种相态下的临界流量从0.15、0.10降至0.13、0.05架次/min;临界速度在自由流不变,同步流和阻塞流中依次从7.64、1.07降至0.88、0.25 m/s;临界密度在自由流由0.50降至0.46架次/km,而在同步流阻塞流中依次从0.88、6.21增加至3.77、13.17架次/km。本研究揭示滑行道交通流拥堵演变机理,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滑行道管理控制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18.
测控系统的网络化代表了测控系统发展的新方向,为实际测控应用解决了以前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本文给出基于现行局域网构架之上,利用LabVIEW提供的Web Server服务功能,实现网络化测控与仿真系统的一种方法.可以实现网络化测控系统的低成本、短周期、可靠运行.阐述了该系统的软硬件构成、主要功能和运行过程,给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功能搭配和软件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19.
付仲议  朱惠人  姜茹  程李坚 《推进技术》2021,42(9):2028-2037
为了研究涡轮导叶W型孔全气膜冷却效率的分布规律,使用热色液晶测量了在流量比为5.5%、8.4%和12.5%,主流湍流度为1%、9%和15%下W型孔全气膜涡轮导叶的气膜冷却效率,并与相同工况下的圆柱型孔全气膜叶片的冷却效率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低湍流度下,流量比变化对W型孔叶片不同区域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不同;而在高湍流度下,流量比增大使W型孔叶片的冷却效率整体升高;在本文研究的所有流量比下,W型孔叶片的冷却效率均随着湍流度的升高而降低;与圆柱型孔叶片相比,在中低湍流度下,W型孔的冷气壁面贴附性和展向覆盖效果更好,W型孔叶片的冷却效率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在高湍流度下由于W型孔的冷气速度低且分布分散,易在高湍流度影响下耗散,W型孔叶片的冷却效率优势较小,甚至在高湍流度大流量比下,圆柱型孔叶片的面平均冷却效率比W型孔叶片高15%左右。  相似文献   
92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千秒级长时间流固耦合传热(CHT)过程求解问题,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准稳态流场的全局瞬态紧耦合传热的新型松耦合算法。交替使用单独对流体区域进行稳态流场求解的算法更新流场,以及同时对流固区域进行瞬态传热求解的算法计算瞬态温度场。该算法相对于传统流固松耦合算法,可以大大减小流场更新频率,进一步显著提高计算效率。以管内定来流速度空气连续300 s的强制对流瞬态加热过程为例,利用Fluent软件证明了该算法相对于瞬态紧耦合算法获得的管体结构温升最大偏差为5%,而计算耗时减小到1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