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0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327篇
航空   851篇
航天技术   496篇
综合类   373篇
航天   4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基于决策级数据融合的可靠性综合验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靠性验证试验是检验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是否达到要求而进行的试验,是一项重要的可靠性活动.价格昂贵或者可靠性水平较高的设备,按照经典的抽样方案进行试验,时间和费用几乎是不能承受的.为了解决上述实际问题,针对成功率的抽样检验方案,利用证据理论方法,研究了基于研制试验数据、可靠性评估结果和专家信息的基本可信度分配函数的构建方法,并给出了基于决策级数据融合的可靠性综合验证试验模型.同时,对可靠性综合验证模型的性质进行了讨论,确定了可靠性综合验证试验方案的存在性,并提出了方案的选取原则.模型可以广泛地利用研制信息,并可以统一给出基于不同分布类型和不同信息的可靠性综合验证试验方案.通过示例表明该方法可以利用各种研制信息,达到减少可靠性验证试验样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2.
通过归纳工程上常用数据建模方法及其应用特点,且结合贮存条件下加速度计零偏和标度因数试验测量数据变化规律,综合给出了建立零偏时间序列模型和标度因数回归模型的详细步骤,并据此建立了贮存条件下加速度计零偏和标度因数的变化模型,所建模型预测的数据与真实数据相比误差很小,充分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所建模型真实地反映了零偏随机性变化规律和标度因数趋势性变化规律的特点,可以为加速度计零偏和标度因数随时间变化的补偿模型提供参考,为加速度计参数长期变化稳定性水平评价提供手段.  相似文献   
173.
针对传统代码审查方法中使用的检查单具有的两个不足:缺少从代码到检查单缺陷记录的映射方式,检查单记录的代码缺陷类型不全而导致审查时代码缺陷的遗漏,提出了一种将代码进行层次划分,并使用对不同层次代码对象进行失效模式分析来代替使用传统检查单的代码审查方法.此外,提出了一种对象失效模式分析方法(Object-FMA,Object Fail-ure Modes Analysis),用于系统地分析代码对象的失效模式,为不同层次的代码对象建立失效模式库.在某型号软件的代码审查中对该方法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此方法提供了一种从审查代码对象到失效模式库的映射方式,提高了代码审查的效率,审查时不仅能发现传统检查单中记录的代码词法、语法和常见语义的缺陷,还能有效地发现代码中人为疏忽或算法设计错误而引入的代码缺陷.  相似文献   
174.
面向领域的仿真设计建模工具SIMDEM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面向领域的仿真设计建模工具SIMDEMO的设计和实现.基于透明性、正交性、层次性的视图分解原理,对处于不同阶段、面向不同用户、涉及不同方面的系统模型采用多视图进行分解,建立了以多视图为核心理念的系统协同建模方法,给出了该建模方法下建模所需遵循的过程指导.针对领域模型描述、表示以及操作等多个方面对工具重构的需求,研究得到了基于元对象反射模型的工具架构;架构具有良好适应性,使得工具重构更灵活、简捷.对SIMDEMO的功能结构进行了简介,给出了系统实现方案.最后,将SIMDEMO与典型同类工具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5.
采用了建模仿真的方法来分析航空电子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AFDX,Avionics Full Duplex switched ethernet)协议.通过对AFDX协议的抽象,基于离散事件的建模方法,以基本的网络元素来抽象化网络中的端系统、交换机等设备,以离散事件来描述网络设备的行为,以此构建了AFDX网络模型,并依据模型实现了仿真.网络演算是一种理论计算AFDX最坏延迟界限的方法,将典型场景下仿真得到的结果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通过不同流量方案下仿真结果的对比,对AFDX进行了传输特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6.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 present and discuss the response of the ionospheric F-region in the South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sectors during an intense geomagnetic storm in August 2005. The geomagnetic storm studied reached a minimum Dst of −216 nT at 12:00 UT on 24 August. In this work ionospheric sounding data obtained of 24, 25, and 26 August 2005 at Palmas (PAL; 10.2° S, 48.2° W; dip latitude 6.6° S), São José dos Campos (SJC, 23.2° S, 45.9° W; dip latitude 17.6° S), Brazil, Ho Chi Minh City, (HCM; 10.5° N, 106.3° E; dip latitude 2.9° N), Vietnam, Okinawa (OKI; 26.3° N, 127.8° E; dip latitude 21.2° N), Japan, are presented. Also, the GPS observations obtained at different stations in the equatorial and low-latitude regions in the Brazilian sector are presented. On the night of 24–25 August 2005, the h′F variations show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associated with Joule heating in the auroral zone from SJC to PAL. The foF2 variations show a positive storm phase on the night of 24–25 August at PAL and SJC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Also, the GPS-VTEC observations at several stations in the Brazilian sector show a fairly similar positive storm phase on 24 August. During the fast decrease of Dst (between 10:00 and 11:00 UT) on 24 August, there is a prompt penetration of electric field of magnetospheric origin that result in abrupt increase (∼12:00 UT) in foF2 at PAL, SJC (Brazil) and OKI (Japan) and in VTEC at IMPZ, BOMJ, PARA and SMAR (Brazil). OKI showed strong oscillations of the F-region on the night 24 August resulted to the propagation of traveling atmospheric disturbances (TADs) by Joule heating in the auroral region. These effects result a strong positive observed at OKI station. During the daytime on 25 August, in the recovery phase, the foF2 observations showed positive ionospheric storm at HCM station.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latitudinal response of the F-region is also observed in the South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sectors.  相似文献   
177.
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时,一般用连接边界来引入平面入射波.理想情况下,当总场区没有散射目标时,该区域仅有入射波,散射场区电磁波为0.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散射场区的电磁波一般不会严格等于0,这是因为在连接边界引入入射波时产生了电磁泄漏.一维情形下,用散射场区电场的平方和来衡量电磁泄漏程度.二维情形下,用等效原理将散射场区的电磁场进行远场外推,得到雷达散射截面,以此衡量电磁泄漏的大小.研究表明:时间步长、入射角度都能影响电磁泄漏大小.为使电磁泄漏较小,时间步长应接近于稳定性要求的最小步长,入射方向应避免垂直于计算区域边界.  相似文献   
178.
为实现对航天器热平衡试验平衡温度的预测,建立了热平衡温度预测的方程式,对影响预测结果的各参数进行了分析。首先,由节点网络法推导出平衡温度表达式,介绍了其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求解过程,建立了平衡温度的迭代方程;其次,结合大量的试验数据,对影响迭代结果的3个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最终确定了各因素的合理取值范围;最后,利用温度预测程序对某空间相机热平衡试验中低温工况的平衡温度进行了预测,并与试验结束后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预测温度与试验数据的误差为±1℃(在3%之内),满足精度要求,对热平衡温度准确的预测有效的缩短了试验时间,节省试验费用。  相似文献   
179.
用物理光学法计算理想导体雷达散射截面过程中,需要基于无限大切平面假设计算表面电流密度.只有对表面比较光滑的电大尺寸目标,该假设才近似满足,而在一般情况下由该方法求得的表面电流密度存在误差.将二维导体圆柱、方柱以及三角柱等构型在不同入射频率、极化下的物理光学表面电流密度与精确解或矩量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横磁波照射时物理光学法除在顶点处有较大误差外,基本能够正确反映出表面电流密度分布情况.横电波情形下物理光学法难以如实反映照射面和阴影面电流的谐振变化,与入射方向平行的面上表面电流密度也有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80.
编队超视距空战(BVR,Beyond Visual Range)已成为现代空战的主要模式.在空战优势区域与劣势区域判断的基础上对整个空域进行划分,并给出4种特定空域态势.从空中态势和编队作战能力两方面对空战态势进行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输入变量分析编队作战能力,降低评估过程中收集数据的复杂度.应用遗传神经网络对影响BVR各因素进行效能评估,将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s)与多层前馈(BP,Back Propagation)网络结合,利用GA的全局搜索优化BP网络的结构参数,有效克服BP算法的局部收敛等问题.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在综合分析空战各指标后给出红蓝双发的态势评估指标,该模型可有效减少评估中的人为因素,使评估结果更为客观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