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80篇
航空   280篇
航天技术   116篇
综合类   31篇
航天   14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31.
The solution of normal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LSSVR)is lack of sparseness,which limits the real-time and hampers the wide applications to a certain degree.To overcome this obstacle,a scheme,named I2FSA-LSSVR,is proposed.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ly approximate algorithms,it not only adopts the partial reduction strategy but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between the previously selected support vectors and the willselected support vector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mputing the supporting weights.As a result,I2FSA-LSSVR reduces the number of support vectors and enhances the real-time.To confirm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experiments on benchmark data sets are conducted,whose results support the presented I2FSA-LSSVR.  相似文献   
432.
荧光微丝在低速风洞试验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荧光微丝法是将含有荧光物质的直径极小的丝线粘贴布置于模型表面,在紫外线照射下呈现出明显的荧光效果,以此来显示模型表面流场的试验方法,能减小丝线对流场的干扰进而更加真实地反映流场特征。基于在西北工业大学NF-3低速风洞中进行的某大型民机增升装置风洞试验,完成了低速风洞中使用荧光微丝法进行表面流动显示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荧光微丝的制成及粘贴方式、光源的选择及拍摄技术等。模型机翼上表面丝线在不同迎角下的流谱清晰直观、区别明显、易于判读,可较为精细地反映流经翼面的气流状态和范围,并可清晰反映表面流谱随模型姿态角的连续变化情况。同一工况下与荧光油流流谱相一致,说明可较准确地显示流场。与测力试验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荧光微丝流谱结果与测力结果相对应,可以更好地用于流场分析。  相似文献   
433.
液氧/煤油发动机高压推力室采用了多条液膜冷却环带技术。由于室压高和热流密度大,易出现冷却环带结构局部过热现象,局部过热(甚至局部烧蚀)有时发生在燃烧室收缩段的冷却环上沿。传热计算和对比分析表明,在降低边区混合比的同时,第一冷却环带流量增大25%,可使过热处气壁温下降约35℃。采取增加冷却环带流量、降低燃烧室边区混合比、改善液膜冷却局部喷注结构等措施有利于燃烧室壁面的热防护,可防止局部过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34.
航天器单机内PCB焊点低气压放电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轨航天器单机内部存在低气压放电风险,因此对于工作电压等级较高的PCB,需要采用放电防护工艺和措施。文章针对几种现有的放电防护工艺,试验测量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焊点起晕电压。试验结果表明,球形焊点的起晕电压高于正常焊点;焊点之间是否开槽对起晕电压无明显影响;涂三防漆的焊点起晕电压显著高于未涂漆焊电极。试验结果能够为航天器用PCB焊点放电防护工艺评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35.
毫米波雷达具有频带宽、波束窄、跟踪和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结构小等性能特点,介绍了毫米波雷达在军事上的典型应用.针对现代战场上对其进行电子对抗的需要,提出几种毫米波雷达无源对抗新型干扰物,主要包括膨胀石墨、特种泡沫、超薄导电片等,并研究它们对3mm、8mm波的干扰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这些材料的雷达电子战无源干扰器材和措施,对毫米波雷达具有良好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436.
面向空间应用的新型滚动汇流环关键技术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型航天器(空间设施)对大功率、长寿命、高可靠电传输装置的需求日益迫切。文章介绍了滚动汇流环的原理、优点及其在"自由号"空间站的应用;并汇总分析了国外典型产品以及滚动汇流环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归纳了为实现滚动汇流环技术的空间应用所亟需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37.
文章提出一种新的Whipple防护结构弹道极限方程,对之进行了准确率分析,并与NASA约翰逊空间中心最新的Christiansen方程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新方程对国内外大量试验数据的预测准确率达到了78%,而Christiansen方程的预测准确率为72%。对于国内200多次超高速碰撞试验数据,新方程预测准确率为78%,而Christiansen方程仅为61%。可见,文章所提出的新方程对国内外材料具有高准确率和普适性,能够满足工程需要。该方程有效克服了国外有关弹道极限方程预测准确率低及通用性不强等缺点,可为我国空间站的M/OD撞击风险评估和防护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及保障。  相似文献   
438.
在进行长输埋地管道振动台试验的过程中,针对数据信息的采集量测以及传感器的布置位置进行了研究。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管-土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内容包括埋地管道结构纵、横向在非一致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及受力变形特征。根据计算结果确定了主观测断面及辅助观测断面的位置及观测断面上传感器布置的位置,在满足基本信息采集要求的前提下,对可供采用的信息采集通道进行了优化分配,由此确定本次试验的观测断面以及传感器的具体测量部位与数目。成果对试验获得成功起到了保障作用,可为同类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9.
葛森  李仲  张积广  张有宏  张弛 《航空学报》2008,29(2):411-415
 进行了含多处损伤(MSD)的未加筋LY12CZ铝合金壁板的剩余强度试验。用0.12的钼丝切割预制裂纹,在垂直于裂纹面的方向施加单调增加的拉伸载荷,直至壁板破坏。得到了含不同裂纹几何的未加筋壁板的剩余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主裂纹长度增加,未加筋壁板的剩余强度减小;对相同的主裂纹长度,主裂纹和相邻的MSD裂纹之间的距离b减小,平板的剩余强度也减小。用5种失效准则分别计算了每个壁板的剩余强度。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净截面屈服准则和表观断裂韧性准则的误差较大,塑性区连通准则预测的平均误差为22.17%,改进的表观断裂韧性准则的平均误差为16.98%,而改进的塑性区连通准则预测的平均误差为8.27%,改进的塑性区连通准则大大提高了预测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440.
1996年,Bollinger等指出利用光子纠缠态NOON态可使干涉仪的相位测量精度相对于散粒噪声极限提高N倍,达到海森堡极限(Heisenberg Limit Measurement).2019年5月8日,奥地利科学家马蒂亚斯·芬克(Matthias Fink)团队在《New Journal of Physics》上报道了纠缠增强光子陀螺,其利用纠缠光源降低光子de-Broglie波长,实现了超过散粒噪声极限的相位测量.马蒂亚斯·芬克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并聚焦为光纤光子纠缠陀螺的研究热点.基于新型光纤光子纠缠增强陀螺的相关概念,对光纤光子纠缠增强陀螺的工作原理、理论可实现精度、国内外研究基础和现状等进行了收集梳理、学习分析、认知提升,进而在此基础上针对相关技术,如光子纠缠源、光子纠缠通量的增强抑衰、信息的逻辑采集处理解算、光子纠缠增强陀螺集成技术、光子纠缠陀螺系统验证技术等的创新推进提出了一些浅显看法以商榷.通过上述工作也期望能"抛砖引玉",为我国光纤光子纠缠增强陀螺技术的起步和未来的发展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并激励广大研究者继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