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5篇 |
免费 | 407篇 |
国内免费 | 25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57篇 |
航天技术 | 257篇 |
综合类 | 140篇 |
航天 | 4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84篇 |
2021年 | 112篇 |
2020年 | 111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76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90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针对卷积神经网络规模庞大、参数数量众多、在资源受限的在轨场景中难以应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蒸馏的剪枝压缩改进方法。该方法对训练好的网络进行基于权重和基于通道的混合参数剪枝,在保留网络重要连接的同时剔除冗余信息;采用知识蒸馏法,用原始网络学到的知识指导剪枝后网络的再训练过程,以恢复损失的精度;在遥感数据集上对VGG-16分类网络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实现16~18倍的压缩效果,并且网络精度下降不到1%。这使得卷积神经网络的在轨应用成为可能,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72.
图像增强技术的分析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典的全图像增强枝术和比较先进的局域图像增强技术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了每种技术适于处理图像的特征和优缺点,并对一些算法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73.
874.
掠叶片进口流动的流线曲率通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掠叶片作为一项设计技术,在当前轴流风扇/压气机的设计中已被广泛采用,对掠叶片的流动机理研究也被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掠能够改变叶片的攻角,这种攻角的改变是由掠造成叶片进口的径向平衡发生变化、轴向速度重新分布而产生的。提出了一种用于S2流线曲率法的掠叶片的进口流动模型,不再假设叶片进口周向流动均匀,因而能够计入由于叶片掠而产生的进口径向平衡的变化。将此模型应用到亚声掠转子叶片的设计中,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比原始方法更准确地计算轴向速度和攻角,从而提高了设计精度,并定量地分析了叶片掠对进口流动压力平衡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75.
运用ANP(网络层次分析)方法对通信链路威胁进行评估排序,建立了ANP控制层和网络层的模型,并使用Super Decision计算极限超矩阵,得到最终目标排序。由于考虑到了评估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ANP法比传统AHP方法更为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76.
877.
878.
针对高超声速进气道的不起动振荡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多缝板的进气道不起动振荡控制概念,并对相关控制方案以及流动机理开展了风洞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高速纹影技术和动态压力测量技术对整个控制过程中的瞬态流动结构和壁面动态压力信号特征进行了记录。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喉道后的唇罩上还是喉道前的压缩面上设置多缝板,均可在进气道不起动时通过泄流平衡进气道进出口流量差,进而达到抑制振荡的目的;随着多缝板的开启,进气道内的压力振荡幅度均不断减小,但是振荡频率的变化却并不相同,相较唇罩开缝方案中的频率保持不变,压缩面开缝方案中的振荡频率将随着通道内亚声速区的不断增大而升高;此外,压缩面开缝方案相较唇罩开缝方案能够对不起动过程中产生的分离包卸除,因而能够增强进气道的再起动能力。 相似文献
879.
为了探索节流反压变化对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在来流马赫数为2.0的情况下,采用定常/非定常数值仿真方法对出口可移动壁面运动速率为12,24,36mm/s的进气道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可移动壁面运动速率引起的堵塞度变化对进气道流场特性及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非定常数值仿真获得的进气道性能参数和流场特性变化规律与定常数值仿真时一致,定常/非定常数值仿真时的进气道性能参数均存在"迟滞回路"现象;进气道出口堵塞度变化速率越大,"迟滞回路"现象越明显;堵塞度变化速率越大,进气道进入不起动状态时的堵塞度越高,进气道再次进入起动状态时的堵塞度越低。 相似文献
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