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17篇 |
免费 | 10356篇 |
国内免费 | 219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9758篇 |
航天技术 | 1630篇 |
综合类 | 634篇 |
航天 | 29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3篇 |
2023年 | 307篇 |
2022年 | 591篇 |
2021年 | 619篇 |
2020年 | 699篇 |
2019年 | 1317篇 |
2018年 | 1478篇 |
2017年 | 1432篇 |
2016年 | 1410篇 |
2015年 | 1396篇 |
2014年 | 1214篇 |
2013年 | 1257篇 |
2012年 | 1254篇 |
2011年 | 1203篇 |
2010年 | 1171篇 |
2009年 | 1181篇 |
2008年 | 1063篇 |
2007年 | 945篇 |
2006年 | 761篇 |
2005年 | 544篇 |
2004年 | 474篇 |
2003年 | 385篇 |
2002年 | 436篇 |
2001年 | 372篇 |
2000年 | 316篇 |
1999年 | 329篇 |
1998年 | 263篇 |
1997年 | 220篇 |
1996年 | 176篇 |
1995年 | 150篇 |
1994年 | 155篇 |
1993年 | 205篇 |
1992年 | 144篇 |
1991年 | 315篇 |
1990年 | 266篇 |
1989年 | 296篇 |
1988年 | 211篇 |
1987年 | 82篇 |
1986年 | 3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72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为了研究火箭冲压组合动力循环(RBCC)发动机主火箭室压对引射模态发动机性能的影响,针对宽范围飞行的二元中心支板式构型,分析了引射模态亚声速飞行阶段发动机工作特点,采用发动机与飞行器前后体集成的全流道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主火箭室压对RBCC亚声速飞行阶段燃烧室流动燃烧及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主火箭室压增至26MPa时,由于主火箭喷管面积扩张比相应增大,使得主火箭喷管出口射流欠膨胀程度没有增大,避免了Fabri壅塞现象的产生,同时增大的主火箭射流马赫数使主火箭射流对第一级凹腔下游二次流道的挤压作用明显减弱,综合作用使得Ma=0和Ma=0.8条件下引射比分别提高了22.4%和40.0%;全流道计算结果表明在亚声速飞行阶段,提高主火箭室压一方面提升了主火箭推力,另一方面提升了燃烧室及后体推力,综合作用使得发动机比冲分别提高了11.5%和25.3%。提高主火箭室压有利于提升宽范围飞行RBCC发动机亚声速飞行阶段发动机性能。 相似文献
452.
453.
直通篦齿蜂窝封严结构的风阻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试验研究了直通直齿和直通斜齿与蜂窝衬套和光滑衬套4种组合的三齿两腔封严结构的风阻特性,得到了风阻特性随转速、压比、衬套和齿形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种组合封严结构在低转速时风阻生热基本都可以忽略,转速在3000r/min到6000r/min之间变化时风阻生热引起的流体总温升随转速增大;采用光滑衬套时,泄漏流体流至首级齿腔处的总温升占进出口总温升比例维持在45%以上,而蜂窝衬套对气流黏滞作用大,低压比时首级齿腔总温升占进出口总温升的比例仅有20%左右,继续增加压比,首级齿腔处的总温升比例由20%增加到50%左右后保持不变;相同衬套时,斜齿比直齿具有较长的齿表面曲线长度,从而具有较高的风阻生热. 相似文献
454.
端壁抽吸位置对大转角扩压叶栅流场及负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实验研究了低速条件下在端壁近吸力面处进行附面层吸除对某大转角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对叶栅出口截面参数和叶片型面静压进行了测量,并在叶片表面及端壁进行了墨迹流动显示.结果表明,端壁抽吸主要影响了吸力面/端壁角区,重新分配叶片根部负荷.在角区未发生分离的位置开始抽吸可有效推迟叶栅内的角区分离,降低损失,改善叶栅端区流动;而在角区已经发生分离的弦向位置开槽吸气则引起了局部回流,恶化了流场,增加了低能流体的掺混和气动损失. 相似文献
455.
双层壳型冲击/气膜综合流量系数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新型高效涡轮铸冷叶片内部冷却通道中的流动特性,以铸冷叶片典型结构——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平壁模型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该种冷却结构的综合流量系数Cd随冲击雷诺数Red(600~2800),主次流吹风比M(0.7~7),冲击间距比H/d(0.5~1.25),冲击孔和气膜孔间距比P/d(0,3,4)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Cd随着冲击雷诺数Red,吹风比M的增加而增大,在吹风比小于3工况下更为显著;(2)在相同的气动参数条件下,综合流量系数Cd随着孔排距比P/d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冲击间距比H/d的减小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56.
湍流燃烧模型对氢燃料超燃室流场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化学平衡的假定概率密度函数(PDF)模型和火焰面模型计算了德国宇航研究中心的超燃室反应流,计算结果与有限速率反应模型的和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使用有限体积法离散Favre平均的N-S方程,湍流模型采用k-ε模型.研究表明:(1)有限速率反应模型在喷氢孔近场,化学平衡的假定PDF模型在喷氢孔远场不能准确捕捉流场的细致结构,而火焰面模型对全流场预测较好,后两种模型的计算时间较有限速率反应模型节省约38%;(2)超燃室内湍流和燃烧相互作用不可忽略,从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来看,火焰面模型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7.
研制能够用于低速水流中的三分量内式测力天平,结合氢气泡(或染色液)方法,在水洞(槽)中实现测力和流动显示实验同步进行的动态实验系统,克服了通常测力和流动显示分别在风洞和水洞中进行,实验条件不同给结果分析带来的困难。天平采用高精度位移传感器,避开传统的应变片技术应用于水中所遇到的技术困难。简易飞行器模型的静态和等速俯仰实验结果表明了测量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58.
直升机吊挂及吊挂物抛放过程建模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带吊挂载荷的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为计算从悬停转入前飞过程中的过渡飞行段尾迹的畸变和气动干扰特性,旋翼尾迹模型采用非定常有限状态入流理论并添加了尾迹畸变模型;建立了六自由度吊挂体模型,包括多段柔性钢索模型、箱体运动模型以及简化的圆柱形箱体气动力模型等;箱体内弹药发射和抛放过程计入了后座力模型对箱体的反作用。模型程序能模拟弹丸瞬间抛放/发射的过程对直升机操稳特性的影响,并实时记录弹体、箱体和直升机的各项运动参数。 相似文献
459.
介绍了利用模型表面的压力测量值经计算求出来流静压的方法和试验结果。文中涉及的计算方法为多元回归法,对试验所得压力数据进行处理,可拟合出多个不同参变量下的静压P∞的多元方程,从中选取一组较精确的作为计算公式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测量静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