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73篇
航空   244篇
航天技术   130篇
综合类   68篇
航天   1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61.
拓扑自动发现中数据更新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提出了在拓扑发现数据更新中的若干实际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一一给出了解决方案,并提出一种基于状态的拓扑发现更新策略.最后,通过在一个比较大的局域网中的试验,在正确性和效率方面对该策略的性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62.
复合材料在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第升  王小群  杜善义 《航空学报》2009,30(12):2462-2468
根据红外隐身原理,将应用于红外隐身技术的复合材料进行分类阐述,分析复合材料在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地位和应用前景,并着重介绍了本实验室在基于热电制冷器(TEC)的智能温控复合材料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研制了针对不同具体应用条件的多种智能温控复合材料系统;建立了智能温控复合材料系统的制冷性能理论计算模型;并考察TEC热电元件臂长、TEC热端散热方式等因素对系统温控效果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了智能温控效果,使该智能温控材料能够根据设定温度的复杂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最后对智能温控复合材料在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363.
基于涡流阵列传感器的金属结构疲劳裂纹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飞机金属螺栓连接结构疲劳裂纹实时监测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平面涡流阵列传感器的飞机金属结构疲劳裂纹监测方案,通过半解析建模对传感器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研究,搭建了监测系统并通过试验对方案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半解析模型结果表明传感器感应通道与激励通道的相位差和幅值比随提离距离及被测试件电导率的变化曲线具有单调性,且幅值比变化大,敏感度高.程序载荷谱作用下2A12-T4铝合金试件疲劳裂纹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将各通道幅值比变化曲线中的拐点作为特征点,传感器通道1能对累积损伤进行监测,通道2,3,4能对疲劳裂纹扩展长度进行定量监测,监测精度达到1 mm.所提出的柔性平面涡流阵列传感器能够实现对疲劳试件从累积损伤到疲劳裂纹扩展整个寿命周期的监测.  相似文献   
364.
1.引言 奥氏体晶粒和碳化物颗粒大小是影响轴承钢性能的两个主要因素。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可以提高轴承钢的强韧性,特别是碳化物颗粒的细化可以成倍地提高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轴承套圈通常的制造工艺使零件的晶粒度一般为9级,碳化物颗粒尺寸为0.5~0.7μm。此组织  相似文献   
365.
In this article, a numerical model combining conduction and radiation is developed based on two flux approximation to predict the heat transfer behavior of fibrous insulation used in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s. Monte Carlo method is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modified radiative properties with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transient external temperature as high as 1 000 K. It is found that the estimated radiative properties become time-independent after about t = 3 000 s. By comparing the predicted to the measured results in transient state, the contact resistance exerts significant influences upon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specime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d absolute deviation is 3.25% when contact resistance is neglected in heat transfer model, while 1.82% with no contact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366.
磁流变液是一种新兴的智能材料,利用这种智能材料可以研制成一种新式阻尼器。文章推导出了磁流变阻尼器3种工作模式下的动态模型,设计和加工了一种混合式磁流变阻尼器,并对该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非常吻合,由此得到该理论模型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67.
复合材料结构声疲劳问题是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关心的课题,经常采用数值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利用边界元法对其动力响应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发展了一种可以进行复合材料结构声疲劳完整数值模拟的方法.所得结果可以为预测复合材料结构的声疲劳寿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8.
在进行长输埋地管道振动台试验的过程中,针对数据信息的采集量测以及传感器的布置位置进行了研究。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管-土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内容包括埋地管道结构纵、横向在非一致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及受力变形特征。根据计算结果确定了主观测断面及辅助观测断面的位置及观测断面上传感器布置的位置,在满足基本信息采集要求的前提下,对可供采用的信息采集通道进行了优化分配,由此确定本次试验的观测断面以及传感器的具体测量部位与数目。成果对试验获得成功起到了保障作用,可为同类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9.
不同直径及形状的短扰流柱群的流阻及换热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采用放大的模型对装有五排短扰流柱的涡轮叶片尾缘的冷却通道的流阻特性及通道端壁表面上的局部换热系数进行了测量 ,重点研究了扰流柱直径及形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1 )扰流柱直径越大 ,压力损失系数越大。在相同条件下 ,圆柱形扰流柱排的压力损失系数要大于圆锥形扰流柱排的压力损失系数 ;(2 )圆柱形扰流柱排内的换热强化系数的增长速度比圆锥形扰流柱排要快 ,而且达到的最大值也较大。扰流柱直径越大 ,在相同的局部位置处换热强化系数越大 ;(3 )当扰流柱直径增加时 ,其阻力的上升要比换热的上升快的多。与圆柱形扰流柱相比 ,锥形扰流柱更有利于增强换热或减小流阻  相似文献   
370.
We study the response of the ionosphere and magnetosphere to a sudden commencement (SC) on October 29, 2003, at 06:11 UT. It is shown that the geomagnetic response had the form of two successive stages. In the first 5 min after the SC, a strong intensification of a two-vortex current system of the DP2 type was observed in latitudes 67°-65°, with variations of H -4000 nT (+700 nT). At the same time, energetic electrons were injected without dispersion to geosynchronous orbits simultaneously in the sectors 16, 04, and 07 MLT. In the subsequent 5–15 min, a new intensification of the western electrojet took place in all time sectors at latitudes 70°. Around midnight, this electrojet was extended in the poleward direction up to the polar cap latitudes ( 75°-83°). It had an unusually high velocity of extension (up to 5.0 km/s) and was accompanied by typical dispersionless substorm injections, but only at meridians 04 and 07 MLT. From compa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jets with the data of satellite observations in the solar wind and magnetosphere, we suggest that 3–5 min after the SC onset a dipolizat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at the geosynchronous orbit occurred. It was connected with the decay of the current flowing across the magnetotail. The subsequent extension of the region of current decay into the tail up to 150 RE proceeded with a velocity of 1000 km/s, which exceeds the known velocities of such an extension by a factor of 5.Translated from Kosmicheskie Issledovaniya, Vol. 42, No. 6, 2004, pp. 622–631.Original Russian Text Copyright © 2004 by Solovyev, Moiseyev, Mullayarov, Du, Engebretson, Newit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