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7篇
  免费   367篇
  国内免费   141篇
航空   1047篇
航天技术   217篇
综合类   103篇
航天   36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1.
Their brief report presents the advances of the magnetospheric physics researche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4-2006. During the past two years, China-ESA cooperation DSP (Double Star Program) satellites were successively launched. In addition, China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ESA's Cluster mission. The DSP and Cluster missions provide Chinese space physicists high quality data to study multiscale physical process in the magnetosphere. The work made based on the data of DSP i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of "Progress of Double Star Program"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812.
We analyze observations of three bow shock crossings which occurred during 2007, using upstream data from STEREO A/B, ACE and WIND, combined with multi-point THEMIS and Cluster data, and TC-1 data located near noon. During the crossing of 7 May 2007, we find that following a rapid reduction in solar wind ram pressure and subsequent pressure pulse seen by ACE and WIND upstream, the bow shock responds asymmetrically from dawn to dusk. Cluster data on the dawn-side suggest the bow shock is significantly flared and responds rapidly to the pulse arrival, while TC-1 at noon, and THEMIS on the dusk-side, are well matched to the model bow shock, but show a delayed response. The crossings observed on 21 May and 2 June show contrasting response matching the model boundary for northwar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 The IMF and solar wind plasma data suggest that the bow shock crossing at dawn-dusk side and subsolar point were mainly caused by large and smaller scale features of the solar wind ram pressure rise rather than the influence of IMF.  相似文献   
813.
空间失重引起的骨代谢调节失衡是航天员遭受的最严重的危害之一.骨代谢失衡还有可能影响机体的糖脂代谢平衡.本研究利用恒河猴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效应实验方法,分析头低位卧床过程中恒河猴血清中骨代谢、糖脂代谢指标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卧床组恒河猴血清中BAP在头低位卧床实验开始7天便出现了显著下降(P<0.05),血清胰岛素、高密度脂肪酸含量在7天显著下降并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血糖含量在7天时显著下降,但在21天时明显回升.分析发现,骨钙素与血糖、皮质醇、高密度脂肪酸含量间均存在相关性,这表明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效应实验中骨与糖脂代谢之间存在相互调控.  相似文献   
814.
近年来不断升级的各种诱饵干扰技术成为制约红外导引头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红外诱饵对抗技术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研究了红外诱饵干扰的基本类型和干扰机制,针对红外诱饵的技术特点,阐述了红外导引头广泛采用的抗干扰方法。之后,结合点源体制、成像体制导引头各自特点进行了抗红外诱饵技术的对比分析。最后,对未来红外诱饵和相应的导引头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15.
TT-RMS:时间触发网络通信表生成算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时间触发网络依据全局时间进行触发数据通信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单调速率调度(RMS)调度机制的通信表生成算法时间触发单调速率调度(TT-RMS),来生成时间触发网络的通信表.TT-RMS算法在安排消息时间槽过程中,首先根据消息周期,计算出各个链路的总负载,再根据链路的消息周期和总负载,通过RMS机制进行消息排序,确定出消息调度的先后顺序,最后根据时间槽的分配状态进行消息调度,优化了消息的调度过程.所提算法的计算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n).目前广泛研究和应用的可满足性理论(SMT)通信表生成方法,其计算时间复杂度通常是多项式级,有时计算时间不收敛.实验结果显示,TT-RMS调度的网络单个链路负载最大可接近100%,计算时间在1 ms左右,平均可调度网络负载是SMT方法可调度网络负载的两倍.TT-RMS通信表生成算法具有计算时间短,可调度消息负载多等优点,可以更好地满足航空航天复杂系统中上千条实时消息流的调度需要.   相似文献   
816.
航空发动机结构复杂,装配序列规划是实现发动机的数字化装配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结构树重构及人机协同规划方式的装配顺序规划方法,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发动机各零/组件间的装配关系和消耗数量;针对装配过程中出现约束的特点,采用人机协同规划策略,提高了发动机的装配效率以及装配规划自身的工程实用性。实践证明:该装配顺序规划方法能够满足生产要求,有利于物料合理配置流转,推动了发动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17.
基于HCNR201的信号测量电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测控系统常用弱电信号控制强电,电气隔离至关重要。针对目前电气隔离器件状况,提出基于高精度线性光耦HCNR201的电压、电流测量电路。实验结果表明:电路稳定性好、线性度高。  相似文献   
818.
前导脉冲信号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估计精确度直接影响多点定位精确度。在差分匹配滤波器数学模型基础上,分析理想脉冲信号差分匹配滤波器TOA精确度与采样频率的关系。讨论非理想脉冲信号之间的时间结构关系,提出基于S模式前导四脉冲信号构造差分匹配滤波器校准时间戳的改进算法,实现过零点的准确估计。从信噪比、采样频率和复杂度仿真数据输出的均方根误差对比可见,通过四脉冲滤波获得的TOA精确度要比单脉冲和双脉冲滤波获得TOA精确度高。匹配滤波器和差分匹配滤波器TOA精确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正的差分匹配滤波器算法有更好的效果。在采样频率 40 MHz、信噪比为40 dB时,四脉冲信号差分匹配滤波器TOA精确度为0.402 7 μs,远远小于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时间误差精度最大值25 μs。最后实际空管运行数据验证结果证明了本文修正算法估算TOA的精确度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819.
螺接/铆接接头在航天器结构中大量应用,其抗冲击性能对整体结构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文章基于RLC放电原理建立脉冲电磁力加载理论模型,研制了利用脉冲电磁力加载的螺接/铆接接头冲击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并针对该装置提出了直接加载和撞击加载两种加载方法——前者适用于冲击吸能较高、冲击加载应变率<150 s-1的中应变率冲击测试,后者适用于冲击吸能较低、冲击加载应变率<500 s-1的中应变率冲击测试。对上述装置和方法进行了测试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装置及方法可实现接头中低应变率加载下冲击力学性能测试,且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等优势。本研究结果可用于航天器机械连接构件抗冲击性能评估和优化。  相似文献   
820.
太赫兹频段以其高分辨率和轻小型化等特点,在电子、信息、国防和航天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以448 GHz太赫兹喇叭的芯模为研究对象,针对此类微细窄槽结构,进行加工工艺研究.通过装夹方式对受力的影响分析,优化加工过程中的装夹方式,减少径向切削力对同轴度和尺寸精度的影响;针对细微窄槽的加工,设计成型刀具,减少机床重复定位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