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5篇
航空   209篇
航天技术   72篇
综合类   27篇
航天   8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7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牟宗高  徐文福  孟得山 《宇航学报》2013,34(8):1084-1090
为对空间机器人关键算法进行验证和评估,开发了一套一体化仿真系统。该系统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由遥测遥控接口、轨迹规划与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3D几何模型、相机成像模型、图像处理与位姿测量、碰撞检测与安全预警等模块组成。其中,3D实体模型及仿真场景由OSG(Open Scene Graph)建立,各关键模块的算法采用C语言编程实现,可对空间机器人执行在轨任务的关键算法进行闭环验证。最后对两种典型工况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2.
The electric field and magnetic field are basic quantities in the plasmasphere measured since the 1960s. In this review, we first recall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remaining problems from ground-based whistler measurements. Then we show scientific results from Cluster and Image, which are specifically made possible by newly introduced features on these spacecraft, as follows. 1. In situ electric field measurements using artificial electron beams are successfully used to identify electric fields originating from various sources. 2. Global electric fields are derived from sequences of plasmaspheric images, revealing how the inner magnetospheric electric field responds to the southwar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s and storms/substorms. 3. Understanding of sub-auroral polarization stream (SAPS) or sub-auroral ion drifts (SAID) are advanced through analysis of a combination of magnetospheric and ionospheric measurements from Cluster, Image, and DMSP. 4. Data from multiple spacecraft have been used to estimate magnetic gradients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33.
月壤与采样机具间的相互作用在月球自主采样器的设计、性能评价、控制和仿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于月壤与采样机具间相互作用中的钻进负载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基于被动土压力理论,根据不同的土体切削状态,将切削刃前土体分为堆积区和破坏区,重点分析堆积区土体和破坏区土体对总钻头负载的贡献,建立了月壤取心钻头钻进松散土体的钻进负载模型。HIT 2型取心钻头和HIT\|LS1#模拟月壤的钻进试验结果表明,钻进负载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134.
顾胜  魏蛟龙  皮德常 《宇航学报》2014,35(11):1270-1276
针对航天器精确预测与健康管理的需求,将粒子群算法、模糊数学与支持向量机的优势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粒子群模糊支持向量机预测方法。针对某卫星南帆板输出电流参量的预测实例,设计了总平均绝对误差、总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总均方根误差三个预测结果评价指标,对不同步长情况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粒子群优化模糊支持向量机预测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比粒子群优化模糊支持向量机模型、灰色粒子群神经网络优化模型、粒子群神经网络模型、灰色模型预测的总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结果证明粒子群优化模糊支持向量机的预测精度和效率较高,在航天器参量预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5.
李德鑫  孙造宇  何峰  余安喜  董臻 《宇航学报》2014,35(9):1065-1071
针对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 SAR)回波模型的距离空变和方位时变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距离-多普勒(RD)和方位向调频尺度变换(CS)的成像算法。首先引入四阶泰勒展开模型解决成像中存在的弯曲轨迹问题,然后对传统RD算法进行改进,补偿距离空变,最后对方位时变进行建模,通过方位向CS补偿方位时变,使GEO SAR能够进行更大场景的成像。结合天基雷达先进仿真系统(SBRAS)进行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6.
针对卫星网络通信路径发生改变引起往返时延突变,导致现有的拥塞控制机制中超时重传时间估计不准确,并对拥塞窗口计算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链路长度的带宽估计TCPW\|BLC算法。该算法通过计算通信链路长度合理调整拥塞窗口、慢启动阈值及超时重传定时器中相关参数的增益因子,使拥塞控制算法在往返时延突变情况下仍保持较高吞吐量,适应卫星网络动态环境特性。NS2仿真结果表明,TCPW\|BLC算法相比TCPW算法在卫星网络中吞吐量性能提高了2.8%,有效降低了时延突变给拥塞控制机制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7.
GTCP131-9A辅助动力装置性能参数换算公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GTCP131-9A辅助动力装置(APU)性能参数(排气温度和燃油流量)换算公式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研究燃气轮机相似性的通用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得出了构成该单转子定轴燃气轮机相似的充分条件是需要有3个相互独立的相似准则数相等,这3个相似准则数可以是飞行马赫数、折合转速、折合功率,其他相似参数是这3个相似准则数的函数。根据该发动机相似性,采用小偏差法,给出了试车过程中存在的排气附加阻力、燃油热值偏差和功率偏差的性能参数的小偏差修正方程。结果表明:在输出功率和大气压力比值为定值的条件下,GTCP131-9A辅助动力装置性能参数换算公式是进气总温多项式与排气附加阻力修正项、燃油热值变化修正项、功率变化修正项之和。   相似文献   
138.
将JA模型与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相结合,在考虑铁心的磁滞效应的情况下,推导出电磁场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别采用基本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两种不同的方法对电抗器的电磁场进行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磁滞现象对电抗器电磁场的计算影响较大,因此考虑磁滞效应的电磁场数值计算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电抗器的发热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9.
针对存在随机短时延和外部干扰的网络化飞行器执行机构故障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容错控制方法。首先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 ESO)对系统不确定性进行估计,并构建了自抗扰控制器对不确定性进行补偿。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跟踪误差的自适应容错控制方法。当执行机构发生未知故障后执行机构指令能自适应逼近设计值,使得重构的控制系统精确跟踪参考模型。最后利用Lyapunov函数方法证明了闭环控制系统的有界稳定。数值仿真校验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0.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from the Storm-Time Ionospheric Correction Model (STORM) validation for selected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 middle latitude locations. The created database incorporated 65 strong-to-severe geomagnetic storms, which occurred within the period 1995–2007. This validation included data from some ionospheric stations (e.g., Pruhonice, El Arenosillo) that were not consid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r previous validations of the model. Hourly values of the F2 layer critical frequency, foF2, measured for 5–7 days during the main and recovery phases of each selected storm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redicted IRI 2007 foF2 with the STORM model option activated. To perform a 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observed values, medians and predicted foF2 value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 and the percentage improvement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STORM model captures more effectively the negative phases of the summer ionospheric storms, while electron density enhancement during winter storms and the changeover of the different storm phases is reproduced with less accuracy. The STORM model corrections are less efficient for lower-middle latitudes and severe geomagnetic st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