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0篇 |
免费 | 321篇 |
国内免费 | 20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27篇 |
航天技术 | 195篇 |
综合类 | 80篇 |
航天 | 3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96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79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79篇 |
2010年 | 80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针对无人作战飞机(UCAV)空中加油时存在加油机尾流干扰导致相对位置难以保持的问题,基于等效气动效应法建立了UCAV动力学模型,并设计了近距机动最优飞行控制律。将加油机尾流对UCAV的影响等效为平均风速度和风梯度,计算出附加于UCAV的诱导力系数和诱导力矩系数,建立了含尾流扰动的受油机模型。以位置跟踪误差的积分为增广状态,基于加权二次型性能指标设计了近距机动最优飞行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UCAV模型能真实地体现尾流对受油机的影响,并通过设计的近距机动控制律可有效实现对加油机相对位置的精确跟踪。 相似文献
12.
在三维(3D)运动目标无源定位系统中,无模糊定位最少需要4个观测站。而传统的两步加权最小二乘(TSWLS)及其改进的闭式算法至少需要5个观测站进行求解,当减少一个观测站时,这些闭式算法往往无法提供可靠解。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最小化观测站数目的到达时间差(TDOA)与到达频率差(FDOA)定位算法。该算法是一种闭式解法并且能够在三维场景下仅使用4个观测站进行定位。该算法分为两步:第1步分离传统的TSWLS算法中未知参数空间,建立了一组新的等式,并且利用加权最小二乘(WLS)算法得到目标位置与速度的初始值;第2步利用泰勒级数展开算法将中间变量线性化,对目标位置和速度初始值进一步校正。理论分析证明了在适当的噪声水平下该算法能够达到克拉美罗界(CRLB)。此外,计算机仿真表明仅使用4个观测站时,该算法对于近场以及远场目标参数的估计精度在测量噪声较小时可以实现CRLB;并且还表明使用5个观测站估计时,该算法比TSWLS及其改进算法能更好地适应大的测量噪声。 相似文献
13.
超声电喷推进是一种新型的电推进技术,主要用于解决胶体推力器等电推力器发射点集成困难、发射点数密度低的问题。通过将超声振动产生的大量微细驻波作为发射源,超声电喷推进将从根本上提高发射点的数目和密度,形成较大的推力密度。文章对超声电喷推进的发射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到相应的理论发射模型。通过对发射表面上微细驻波的形成过程、带电液滴的分离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静电场条件下微细驻波波峰临界状态的平衡方程,推导出微细驻波波峰局部半径以及发射液滴尺寸的理论解,并提出了发射电流、比冲和推力的估算方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极间电场强度、超声振动频率、超声振动功率、推进剂性能黏度、推进剂表面张力系数和电导率对超声电喷推进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半球谐振陀螺受温度影响出现零位漂移的问题,以测温电路温度为基准,建立温度频率函数实时解算温度,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半球谐振陀螺惯导系统陀螺温度补偿方法。在求解温度时,需要先将温度频率函数转换为一元三次方程,存在测试计算量大的问题。引入逆向拟合思想,建立频率温度函数,提高陀螺输出温度实时性和降低测试计算量,替代了传统陀螺测温硬件电路,为惯导系统轻小型设计提供新思路。考虑温度变化、温度变化率以及两者的交叉项,建立温度补偿模型,引入PSO算法求解模型系数。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温箱温度为-40~50 ℃内,补偿后的半球谐振陀螺的零偏稳定性较补偿前提升了46%。 相似文献
16.
17.
针对一个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研究了其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非最小相位特征,通过输出重定义的方法使非最小相位系统的不稳定零动态变为渐近稳定。采用反馈线性化方法设计控制器,实现对速度信号和航迹角信号的稳定跟踪,同时采用切换控制方法消除系统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提高系统的鲁棒性。稳定性分析结果证明系统具有公共李雅普诺夫函数,且所有状态量均能收敛到原点附近的一个小邻域内。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有效跟踪参考轨迹,且在给定的有界连续不规则变化模型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范围内也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18.
19.
工业机器人正逐步应用于大型复杂构件的制造与装配领域,其加工稳定性是实现大型复杂构件高精、高效、高质量加工的基础,颤振抑制是实现机器人稳定加工的重要途径。与数控机床单一颤振类型不同,机器人加工颤振主要由再生型颤振和振型耦合型颤振构成,二者共同作用加剧了稳定性解析的复杂度。国内外学者在机器人加工颤振形成机理、颤振预测与控制等方面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机器人加工颤振产生机理尚不明确、稳定性理论解析方法尚不全面、颤振控制技术尚不成熟,工程应用尚未普及,加工稳定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从机器人加工颤振机理、颤振规避方法、颤振抑制方法及加工稳定性应用案例分析4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后续发展方向,可为大型复杂构件机器人加工稳定性的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